以愛為動力 編寫動保教育教材 彭雅玲思憶亡犬 盼用教育改變社會

記者 吳昱賢/報導

凝視與愛犬「Vicky」的合照,彭雅玲想起與牠共處時的美好點滴。 吳昱賢/攝

台灣《動物保護法》於2018年底修法通過,明定要將動保教育納入現有的課綱中,教育部國教署希望在2019年底讓教材正式上路,特別成立「動保教育教材小組」,而扛下編寫動保教材重責的計畫主持人,是台中教育大學的教授彭雅玲。

2019年初動保教材小組成立,身為委員之一的彭雅玲,很快被賦予研擬和編寫教材的責任,她找來同具教育專業的夥伴,希望能讓這份教材貼近教學現場,令老師樂於採用,而不是一份交差了事、日後就被束之高閣的手冊,在一切看似順利進行時,彭雅玲遇到了一個困境--她的愛犬生重病了。

彭雅玲本身是位愛狗人,總共養過5隻狗,不是第一次經歷狗狗生病,但這次卻令她十分著急,因為這隻狗狗「Vicky」已經高齡18歲,是她養的第一隻狗,是她最重要的家人、也是她的「情人」。

回憶遇見「Vicky」的那一天,她不禁浮現笑容,當時,她與先生在加油站旁發現有流浪狗媽媽剛生了一窩小狗,其中有隻小狗特別瘦弱,怎麼樣都搶不到母乳,甚至爬不太起來,她與先生起了惻隱之心,決定將小狗帶回家照料。而在遇到「Vicky」之前,她從來沒養過寵物,更沒想過自己會成為愛狗人。 在他們的照顧之下,「Vicky」從體型瘦弱的幼犬,長成為健康、活潑又聰明的狗,跟彭雅玲尤其親暱,每天和她共枕同眠。而彭雅玲也從人狗互動、教導狗狗社會化的過程中,不自覺改變了待人處世的想法。

Vicky個性活潑,時常會跟彭雅玲撒嬌 圖片來源/彭雅玲 提供

「大家都會以為我救了狗,但事實上,狗才幫助了我許許多多,不但改變了我的家庭,更豐富了我的生命。」彭雅玲說,她在與狗狗溝通時發現,人不能由上而下的與狗狗對話,要蹲下來用著跟狗狗平行的視角,才能真正拉近彼此的距離,她更從人狗交流中發現,狗狗有著單純、純粹、不求回報的愛,使她之後陸陸續續又領養了幾隻狗,她笑稱:「養了狗之後,我好像拿到一張通行證,我變得富有同理心,能感知動物們的靈性。」

彭雅玲深深覺得「Vicky」是她最重要的家人 圖片來源/彭雅玲 提供

今年2月14日情人節當天,愛犬「Vicky」因腎衰竭陷入昏迷,正在上課的彭雅玲,接到動物醫院的通知電話時,瞬間淚盈眼眶,心急地根本無法繼續上課,只好請同事先幫忙,她則著急地開車前往動物醫院,深怕不能見到狗狗最後一面。

趕到醫院時,「Vicky」一度恢復意識,但由於年紀太大,加上無法使用洗腎機,就算救回,日後的「長照」費用也將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何況需要耗費大量的心力去照顧,動物醫師向彭雅玲分析了情況,並坦言情況不樂觀,希望她能考慮安樂死,但遭到她的拒絕,她願意耗費時間、金錢、精神來救回 「Vicky」 。

儘管如此,「Vicky」還是離開了人世,彭雅玲一度沉浸在悲傷裡,更不敢看任何照片、影片,以免一想起與狗狗相處的甜蜜點滴,就無法遏止地淚流滿面,但她很快就振作起來,因為她決定要將對 「Vicky」 的思念化為大愛。

於是她將心力投注於「動保教育教材」上,希望透過這份教材,能讓世界上更多的貓狗不再受苦,學子們能懂得善待同伴動物。也因為與 「Vicky」 的這段經歷,她特別將「同伴動物的臨終關懷」和「飼主的悲傷療癒」放入教材架構中,希望毛家長都能提前準備這項課題。

彭雅玲現在想到「Vicky」仍會哽咽,但已能坦然面對,因為「 Vicky 」讓她承擔起用教育改變社會的大願,她表示:「生命之所以能紮實、豐富,是因為我們成就了他人的生命。」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