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遭狗咬傷事件頻傳 凸顯野保、動保間衝突

記者 吳昱賢/報導

遭到攻擊的穿山甲,遭流浪狗攻擊比例增加不少。圖片來源/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台灣穿山甲是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活動於淺山地區,近年來因人類開發導致棲息地破碎,路殺事件頻傳。根據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近4年統計發現,多數受傷的穿山甲,竟大多是遭受流浪狗攻擊!此事件也被認為是某些愛狗人士固定餵養流浪狗,才會導致野生動物受難,動保與野保間的議題再次掀起討論,就有學者呼籲,各方應該多理性溝通,謙虛交流,才得以化解衝突。 

台灣穿山甲是台灣的特有亞種,被IUCN評為極危等級,除了棲地流失,及人類因誤信中藥療效捕食外,更多的穿山甲常常被流浪狗咬傷、咬噬。特生中心就指出,寵物遭到棄養成為成為流浪狗後,勢必對生態造成衝擊,因為狗本身具有狩獵、吃肉、群聚、領域性強等習性,容易攻擊其他生物。 

學者顏聖紘認為,應該對野生動物有更多的認識,才能避免衝突發生。 圖片來源/台中市動保處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顏聖紘,在台中市動保處舉辦的「動保與野保的衝突面面觀」演講中則提到,雖然多數民眾認為貓狗可愛,但卻忽略其背後的殺傷力,可能造成生態的另一場浩劫。 

顏聖紘表示,過去他曾與政府單位討論壽山的生態保育狀況,卻在開會現場發現許多愛貓、愛狗人士對於貓狗有錯誤的認知。當時有一位愛爸認為,長期餵狗並不會造成問題,只要餵飽貓狗,這些貓狗吃飽後就不會獵殺野生動物,顏聖紘強調,貓狗是經過人類馴化過後的品種,原先都是具有高攻擊性的狩獵物種,不太可能有「餵飽就不會獵殺」的情況。 

顏聖紘認為,這樣的錯誤觀念,往往是人們對除了貓狗以外的動物不甚了解,甚至一無所知所造成,他指出:「改變民眾觀念不是自然科學能夠解決的,生態保育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那麼野生動物保育應該從何做起呢?顏聖紘舉了去年《窩窩》募資的「拯救台灣石虎」計畫作為例子,窩窩透過集資來協助農民架設新型雞網,避免石虎不甚闖入雞舍、咬死雞的情形發生,人們也會對石虎的態度轉為友善。顏聖紘認為,透過關心一個人的背景,了解背後的理由,才有可能將生態保育的觀念傳播出去。 

顏聖紘認為,不管是愛狗人士在山區餵養浪狗,導致野生動物受到波及;還是雙方在討論過程中時常發生衝突爭論;或是曾有國家公園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禁止帶家犬進場等等,這些動保與野保的衝突,往往都是因為每個人的知識與背景不同,很少有交流的機會,人們也常常對野生動物認識甚少,他提醒大家:「應該對於知識保持謙虛開放,並且願意面對未知與衝突,才能化解衝突,真正讓動物們都能平安生活。」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