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工作有回報 澳洲受脅哺乳動物 20年增46%

環境資訊中心/提供

原標題:有做有差 保育行動有助於受脅哺乳動物 澳洲研究:20年族群量增46%

新研究發現,過去20年間,有些澳洲哺乳動物族群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是有明確保育管理措施的地區,族群量增加了46%。

這是來自「澳洲受脅物種指數(Australia’s Threatened Species Index)」的第一波研究成果。這個指數結合了來自全澳洲各地監測計畫的資料,追踪受脅物種族群量的趨勢,是澳洲各省機構、環保非政府組織和其他研究人員合作的結晶。

研究發現,在澳洲有明確保育管理措施的地區,哺乳動物族群量增加了46%。圖為黃足岩袋鼠。照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4.0)

受脅物種指數是澳洲國家環境科學計畫受脅物種復育中心開發,全世界第一個此類型的指數。鳥類已經有類似的資料庫,由與受脅物種復育中心合作的研究人員、州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攜手整理。最近將哺乳動物納入該指數,成為澳洲受脅哺乳動物族群趨勢研究的焦點。

第一波的研究梳理57種受脅和近危的哺乳動物資料,包括北方袋鼬(Dasyurus hallucatus)和黃足岩袋鼠 (Petrogale xanthopus),涵蓋1995年至2016年的1186個不同地點。結果指出這些地點的哺乳動物數量平均下降了38%。

不過研究人員也發現,在施行保育措施的地點,哺乳動物族群量平均增加了46%。1186個地點中,只有155個地點積極實施保育工作。而在15個沒有貓和狐狸的地方,受脅和瀕危哺乳動物數量增加了五倍。

受脅物種指數共同負責人、昆士蘭大學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科學中心(Centre for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Science,CBCS)博士後研究員貝拉克塔洛夫(Elisa Bayraktarov)說,從數字來看,投資保育工作的確有所回報。這些保育措施包括控制貓和狐狸等掠食者、設置柵欄和野火管理等措施。

「這表示我們應該推動加碼投資保育,尤其是在其他地方處境堪憂的哺乳動物。」貝拉克塔洛夫說。

研究發現,在沒有積極保育工作的地方,族群量平均減少了60%。研究小組成員、保育生物學家約翰.沃納斯基(John Woinarski)說,在沒有掠食者的庇護棲地中,動物過得特別好,像洞穴袋鼠(Bettongia lesueur)和尖尾兔袋鼠(Onychogalea fraenata)在這些地方都有可觀的進步。

「但是,這類庇護棲地僅佔澳洲總面積的0.1%,只是解決澳洲長期生物多樣性喪失問題的方法之一,對於其他原因導致數量減少的物種來說幫助不大。」他說。

資料庫將逐步更新,涵蓋更多的哺乳動物和不同地點。目前,該指數中新南威爾斯州和坎培拉的監測資料非常少,預計將於11月份更新。

貝拉克塔洛夫說,這個指數目前可能低估了澳洲野生動物族群減少的狀況。「未來幾年還會加入受火災影響地點的資料,除了衡量物種復育程度外,還可以了解火災對受脅物種族群的整體影響。」

該研究小組正在尋求科學家和團體蒐集標準化監測資料,幫助指數改善進化。此外,澳洲為保護受脅物種而制定的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法(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ct,EPBC)目前正在接受獨立審查。法定審查每10年進行一次,並將於10月發布最終報告。

長期以來,環保組織一直呼籲徹底改革該法,因為這條法律未能阻止澳洲物種快速滅絕。上週,連續的森林大火和新冠病毒危機導致審查中斷,六個組織要求延長審查的時限。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