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去了哪裡? 英研究發現:大量實驗動物在研究中“失蹤”

新研究顯示,許多動物實驗的結果並無成果,而大量實驗動物卻也不知去向。   圖片來源/SIDSNAPPER@ISTOCK.COM


實驗動物在實驗中的使用數量、使用情況,一直是動保人關心的重點之一。然而,近期一項研究卻顯示,在生物醫學領域,許多動物實驗的成果最終並未發表,僅因為實驗結果不夠有趣、不夠特別。實際上實驗室使用的實驗動物數量無人得知,動保團體、政府更難以進行監督與管理。

綜合外媒報導,一篇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開放科學》的研究指出,多數生物醫學的研究有「黑數」,許多實驗動物因最後實驗未發表,而在總數統計時「失蹤」。本研究由荷蘭烏德勒支大學醫學中心主導,以中心內三個部門的資料為調查樣本,統計了兩年內中心5000多隻實驗動物的情況,並搜尋了與這些動物相關的研究文獻。結果發現,許多研究最後並未成文或動物實驗完全未被提及。

據統計,5590隻實驗動物相關的研究中,僅有1471隻在已發表的論文和摘要中出現,實驗成果有發表的比例大約為46%(母數為總實驗數),若計入在科學會議上發表的演講、簡短的研究摘要,則可以達到60%,其中,小型實驗動物,如實驗鼠、老鼠和兔子的結果消失最多。

為了深入了解實驗動物「消失」的原因,研究團隊訪談參與這項統計的科學家們,結果發現實驗動物消失的常見原因包括:研究結果不夠有趣、研究未能達到統計學意義、動物實驗存在技術問題等等。本篇研究作者Van der Naald指出,這絕非個案,全世界很可能有數以百萬計的實驗動物就這樣失蹤,動保團體、政府完全無法進行監督與管理。

然而,這項問題並不好解決,實驗室在研究中究竟使用了多少實驗動物、動物去向又去了哪裡,這些問題都相當不容易追蹤。一般情況下,研究者會在倫理報告中列出詳細資訊,但多數內容是不公開的,須經過重重關卡,才能取得相關的實驗資料。


Van der Naald補充,這些研究未能發表、公開,也代表其他科學家也會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來重複先前已有人做的失敗研究,讓更多實驗動物做出無謂的犧牲。

Van der Naald和她的同事曾在2018年試圖提出補救措施。他們設立了一個資料庫,讓研究人員可以上面看到其他研究者的實驗方法,方案和假設,這樣的過程被稱為預註冊,近年來在學術界越來越受到關注。荷蘭政府贊同這樣的想法,並在2018年通過了實驗動物登記的法案,但法案並未要求研究者強制登記。近期德國實驗動物保護中心也建立了一個類似的預註冊資料庫,名為animaltudyregistry.org。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