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琵數量達5222隻創新高 有六成選擇來台灣度冬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整理:李蘇竣(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香港觀鳥會13日公布2021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報告,今年全球黑面琵鷺度冬族群數共5222隻,創下歷年來最高紀錄,其中在台灣發現的數量最多,占了總體六成。香港觀鳥會高級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包含台灣在內,日本、越南等地的黑面琵鷺數量均突破紀錄,可見跨地域保育成效。

全球黑面琵鷺數量達到5222隻,創下最高紀錄。圖片來源:© Walter Ma/香港觀鳥會提供

黑面琵鷺全球數量首度破5000隻 族群數量穩定上升 

保育類鳥類黑面琵鷺每年都會飛往東南亞度冬,對學者而言,這段期間更是進行研究的黃金機會。香港觀鳥會統籌進行「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 2021」,集結全球保育工作者、鳥類學家及志工,於今年1月15日至17日在香港、台灣、日本、韓國、越南、泰國及中國等地統計黑面琵鷺數量,經過統整與分析,於13日發表普查結果。

近三年黑面琵鷺普查結果。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
全球黑面琵鷺調查狀況。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

根據香港觀鳥會統計,本年度普查結果為歷年來最高,全球黑面琵鷺數量達5222 隻,較去年上升了7.4%,共增加358隻。調查發現,全球有 60%的黑面琵鷺於台灣度冬,共有3132隻;其次為中國,共1022隻,佔19.6%,日本則是記錄到570隻,居全球第三。

台灣的黑面琵鷺數量相較2020年增加了347隻,上升12.5%,日本今年也增加26隻,上升4.8%、越南則是大幅增加了82 隻,上升36.7%。香港觀鳥會高級研究經理余日東表示,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再創新高,於日本、越南及台灣的數量均破紀錄,可見跨地域保育成效。

各地黑面琵鷺數量比例。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
各地黑面琵鷺數量歷年趨勢。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

香港黑琵數量持續下跌 棲息地受開發威脅

在全球各地黑面琵鷺族群數量傳來喜訊的同時,棲息在香港的黑面琵鷺卻是持續減少,今年在后海灣(Deep Bay)地區僅記錄到336隻,比起去年減少了25隻、下跌6.9%。該地已不是首度發生族群數量減少的現象,當地的數量在過去7年間持續減少,跌幅已達15%。

余日東憂心,黑面琵鷺在后海灣的棲息地不斷受到開發威脅,未來恐怕會進一步惡化。歷年來的數據顯示,后海灣的濕地環境品質下降,導致黑面琵鷺不選擇來此停留。他進一步指出,過去數年間,建商多次向香港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放寬「濕地緩衝區」建築高度及密度、提高建築容積率等。

香港觀鳥會呼籲香港政府為「濕地緩衝區」把關,禁止開發后海灣濕地,並為后海灣的濕地及魚塭訂立一個長遠及整全的保育政策,確保每年數以萬計途經香港的候鳥們,能有一個安全及食物充足的中途補給站及度冬地點。

后海灣地區黑面琵鷺棲地。圖片來源:香港觀鳥會

學者、專家跨國合作搶救黑面琵鷺 台灣責無旁貸

黑面琵鷺為遷移性鳥類,夏天時於溫帶地區繁殖,秋、冬時南下至亞熱帶及熱帶的渡冬區,春季時又北返回到繁殖區。目前已確認西伯利亞、中國東北及韓國為黑面琵鷺繁殖地點。因數量稀少,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IUCN)列為瀕危(EN)物種之一。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自1994年由香港生態系統公司負責人戴名揚(Tom Dahmer)主辦,2003年由香港觀鳥會接手,於每年1月舉行,調查覆蓋全球超過120個地點,動員近200位觀鳥者、保育工作者、研究員及鳥類學家等,是國際間重要的黑面琵鷺調查行動。

黑面琵鷺約在每年9到10月飛抵台灣,以台南七股曾文溪口為主要棲息地,一直待到翌年的3月至5月左右。數量龐大,讓七股濕地、曾文溪口濕地成為全球鳥類保育人士矚目的焦點,台灣也在2009年設立台江國家公園,將重要的濕地納入保護。

黑臉琵鷺全球同步普查於每年1月舉行。圖片來源:© 香港觀鳥會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