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近三年硨磲貝緝獲量飆升 “海中之王”成象牙替代品?

記者 李娉婷/報導

被稱為「海中之王」的硨磲貝體型巨大,過去曾因為食用及工藝品需求而遭到過度捕撈,如今所有種類的硨磲貝都受到國際貿易法規保護,然而,盜獵走私的情況仍持續存在,近年更是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新現象──隨著象牙法規的收緊、查緝日漸嚴格,硨磲貝可能成為了象牙的替代品!近日野生動植物正義委員會(Wildlife Justice Commission, WJC)發布最新報告,聚焦於菲律賓和中國在過去三年中緝獲的大量硨磲貝,點名這種新興趨勢。

今(2021)年4月,菲律賓海巡隊在巴拉望查獲200噸非法捕撈的硨磲貝。   取自Philippine Coast Guard

10月6日,WJC發布最新報告《硨磲貝、象牙和組織犯罪:潛在新關聯分析》(Giant clam shells, ivory, and organised crime: Analysis of a potential new nexus),指出硨磲貝非法貿易的激增和組織犯罪有潛在關聯,犯罪份子正在偷取硨磲貝,並將它們雕刻成象牙一樣,WJC擔憂,硨磲貝可能被用來洗白象牙製品,或市場偏好可能正在轉向象牙的替代品。

該報告檢查了自2019年起迅速增加的硨磲貝非法貿易狀況,指出人們對象牙替代品的需求,為脆弱的硨磲貝族群帶來了更多壓力,同時可能會延續真正的象牙需求,進而使野生大象族群持續受到威脅。

WJC表示,自中國2017年禁止國內象牙貿易及隨後的執法工作以來,硨磲貝成為了越來越受歡迎的象牙替代品,因為它們在雕刻後和象牙很像,可用於製造珠寶和裝飾品,這很可能導致硨磲貝在其自然棲地被過度捕撈、迅速減少──事實上,世界上最大的硨磲貝物種的野生族群,已經約有一半在某些地點嚴重減少或者局部滅絕。

報告指出,菲律賓自2019年以來共緝獲了13次硨磲貝,總重量達120,639噸,估計價值超過8,500萬美元,在相對較短的三年時間裡,該國緝獲硨磲貝的頻率和數量都有所增加,這些緝獲的頻率和規模,以及收集和運輸如此大量產品所需的組織協調、資金和物流,表明可能有組織犯罪參與其中。

與之相反的是,在菲律賓以外緝獲的硨磲貝數量很少,顯示走私活動仍逍遙法外。而在中國,硨磲貝往往和其他野生動物產品一起被緝獲,其中大多數是海洋產品,這也可能指向硨磲貝的走私和海洋產品供應鏈的潛在融合,例如來源地點、走私路線。據信,未加工的硨磲貝主要透過海南島進入中國,當地是該國貝殼雕刻業的中心,2021年5月,中國當局就在海南島的一家加工廠緝獲了1,300公斤硨磲貝,以及象牙和其他類似象牙的材料。

2017年,中國拱北海關緝獲以硨磲貝雕刻而成的佛像。   取自中國海關總署

若按重量計算,菲律賓走私的硨磲貝佔過去五年全球緝獲量的99%。不過,根據 WJC對媒體報導的緝獲量的檢查,中國記錄了更多的個人緝獲量,2016年到2021年至少就有46起,菲律賓同期則為14起。此外,緝獲量也可能只佔總貿易量的一小部分。

菲律賓的硨磲貝究竟是被走私到哪裡呢?報告表示,中國是主要的可疑目的地,日本則可能是潛在的次要目的地。不過,目前菲律賓的緝獲量和這兩個國家中的任何一個之間是否存在直接聯繫仍未能確定,報告指出了必須解決的一系列情報空白,例如硨磲貝走私的路線、犯罪驅動者和使能(促成)因素,以及中國非法零售市場的範圍等,以有效了解貿易構成的威脅,讓執法部門能夠對此做出更有效的反應。

WJC執行主席Olivia Swaak-Goldman說:「鑑於硨磲貝被作為象牙的替代品,我們呼籲中國、日本和菲律賓政府考慮我們報告的調查結果,以及任何與跨國組織犯罪的潛在關聯。持續的硨磲貝貿易為本就脆弱的物種帶來越來越大的壓力,我們需要對情報進行進一步的收集和調查,來彌補目前的缺口,以更加了解這種犯罪行為、評估其構成的威脅程度,並有效地解決它。」

WJC表示,硨磲貝可能不像大象或犀牛那樣有著直接魅力,但它們在維持健康的珊瑚和海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防止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保護海洋生態系,對於應對災難性氣候變遷相當重要。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