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近日,有漁民在柬埔寨湄公河捕獲了一隻巨大的魟魚,隨後漁民透過社區漁民網絡回報,告知跨國保育研究計畫的科學家他們發現了一隻比往常更大的魟魚,當研究團隊抵達測量後,發現這隻魟魚竟重達300公斤,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淡水魚!科學家表示,是在湄公河面臨著人類侵占和開發、築壩以及氣候變遷等威脅的情況下,這隻魚是一個希望的象徵。
漁民在柬埔寨湄公河捕獲了一隻巨大的查菲窄尾魟,測量後竟打破了記錄! 取自FISHBIO
6月13日,柬埔寨湄公河的漁民捕獲了一隻查菲窄尾魟(Urogymnus polylepis),由於一項社區和國際保育研究團隊合作的計畫,每當漁民捕獲大型魟魚時,都會進行回報,在半夜接獲通知後,為了確保魟魚的安全和福祉,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在柬埔寨資助的「湄公河奇觀」(Wonders of the Mekong)計畫、柬埔寨漁業管理局、全球漁業和環境諮詢公司FISHBIO等單位的科學家在數小時內便抵達現場,為魟魚進行測量和標記。
記者 吳昱賢/報導
歐斑鳩的數量急速下降。圖片來源/RSPB
歐斑鳩(turtle dove)在歐洲被視為愛情的象徵,聖誕歌曲《聖誕節的十二天》(Twelve Days Of Christmas)中也有提到歐斑鳩與愛情之間的連結。然而,這種對歐洲人來說再熟悉不過的鳥類,卻因為棲息地喪失、狩獵等因素,數量銳減。最新一篇調查發現,英國的歐斑鳩數量竟銳減98%,目前僅剩2,100對(pairs)!
歐斑鳩是歐洲唯一一種會長途遷徙的鳩鴿物種(dove species),而現在歐斑鳩卻面臨重大的生存危機。去(2021)年由動保志工、農民、學者、動保團體等組織組成的「歐斑鳩行動」聯盟首次針對全英國的歐斑鳩進行調查,結果近期結果出爐,英國僅剩2,100對歐斑鳩,和1970年的調查數字12.5萬對比較,數量一口氣銳減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