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用藥重創印度禿鷹族群 20年圈養繁殖計畫見成效 開始野放

記者 李娉婷/報導

禿鷲(又稱禿鷹)食用腐肉為生,常被人稱為「大自然的清道夫」,不過也因為這種特性,讓牠們常常遭到毒害──無論是蓄意或是無意。1990年代,一種常用於治療牛隻的藥物導致印度的禿鷹數量下降了97%以上,而現在,一個成功的圈養繁殖計畫正在為印度的禿鷹族群注入新血!

長喙兀鷲為極度瀕危物種,印度正在透過圈養繁殖增加動物數量。   取自The Guardian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今年2月,印度西孟加拉邦布克薩老虎保護區(Buxa Tiger Reserve)一間鳥舍的門被打開,8隻極度瀕危的圈養白背兀鷲(White-rumped vulture)小心翼翼地走出,不過幾分鐘之內,牠們就混進了一群野生禿鷹之中,吞食由孟買自然歷史協會(Bombay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BNHS)研究人員留下的動物屍體。

這些鳥類由BNHS在附近的繁殖中心飼養長大,該項目是印度拯救禿鷹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一些禿鷹在被從圈養空間釋放後,會漸漸地加入牠們的野生同類,一起棲息在樹上;而另一些則會回到鐵絲網鳥舍附近,這是這些鳥類在過去幾個月中為了從圈養環境過渡到野外環境而生活的地方。

1月時,也有2隻白背兀鷲同樣在西孟加拉邦被釋放;去年10月則是有8隻來自印度最大圈養繁殖設施的禿鷹在哈里亞納邦被釋放。這些禿鷹是印度自約20年前開始進行禿鷹保育工作以來,第一批被野放的圈養禿鷹,該國共有4個禿鷹圈養繁殖中心,並將保育重點放在3種極度瀕危的物種:細嘴兀鷲(Slender-billed vulture)、白背兀鷲和長喙兀鷲(Indian vulture)。經過多年努力,圈養繁殖計畫相當成功,每年都會有新的雛鳥誕生。

BNHS是一個致力於野生動物研究和自然保育的組織,該組織的研究人員估計,印度在1980年代約有4,000萬隻禿鷹,但這個數字在1990年代下降了97%以上,主要是因為抗炎劑「雙氯芬酸」(Diclofenac)的使用,這種藥物常用於治療牛隻,而印度有大量的牛群(根據2019年的估計,全印度有3.02億隻牛),以牛隻屍體為主食的禿鷹,也因此意外被治療牛隻的藥物毒害。

一群禿鷹以牛隻屍體為食。   取自The Guardian

BNHS的副執行長Vibhu Prakash在1990年代中期曾目睹大量禿鷹的死亡,當時人們還沒有找出原因,他說:「我們看到禿鷹在生病或死去,一旦動物出現脖子下垂的症狀,牠們通常會在10到15天內死亡。」而解剖結果顯示,禿鷹的器官上有粉狀白色沉積物,這是內臟痛風(visceral gout)的徵兆。

2001年,Prakash和他的團隊在哈里亞納邦的皮恩喬雷(Pinjore)建立了一個禿鷹照護中心,研究禿鷹的死亡原因並治療病鳥。約在同時期,在巴基斯坦研究禿鷹的美國科學家在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類似的粉狀沉積物和雙氯芬酸的痕跡;這些研究人員用注射了雙氯芬酸的水牛肉餵食禿鷹,發現牠們出現了相同症狀,並在不久後死亡,科學家對大量禿鷹死亡之謎終於有了頭緒。

當研究人員檢查皮恩喬雷的禿鷹屍體時,發現有高達76%的禿鷹死於雙氯芬酸,2004年,BNHS針對2,000多個地點的牛隻屍體進行採檢,發現有超過11%的牛屍含有雙氯芬酸,答案昭然若揭。該組織因此於同年和印度國內、國際專家、政府單位和其他關係人一同制定了拯救禿鷹的行動計劃,包括保育繁殖計畫、確定安全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以及停用雙氯芬酸(印度後於2006年立法禁止使用雙氯芬酸治療動物,但民間仍存在私用狀況)。

位於皮恩喬雷的繁殖設施中的禿鷹,照片攝於2005年3月。   取自The Guardian

BNHS在皮恩喬雷的照護設施逐漸被改造成繁殖設施,其他3個繁殖設施也陸續建立──繁殖禿鷹的過程很緩慢,牠們大約在5歲時成年,而且一年只下一顆蛋。經過多年努力,現在印度有700多隻圈養禿鷹,在過去一年完成第一批禿鷹野放後,保育團隊正在密切追蹤動物狀況,Prakash說:「如果所有禿鷹都沒有出現與藥物相關的死亡狀況,那麼我們每年將釋放大約20到30隻禿鷹。」

Prakash相信禿鷹不會滅絕,但他同時表示,牠們的生存取決於人類。他說:「我們必須確保人們遵守獸醫規範,確保牠們的食物沒有受到污染,確保(餵養牠們的)動物屍體得到了妥善處理。禿鷹的未來是有希望的,但這取決於社會有多負責任。」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