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失的貓(下) 荒腔走板的寵物潮

轉載自自由亞洲電台;撰稿/麥小田;責編/許書婷

專欄| 綠色情報員:被消失的貓(下) 荒腔走板的寵物潮
隨著寵物經濟崛起,貓成為新世代的寵兒,也衍生流浪貓問題。(路透社)

當貓販盜貓、殺貓事件甚囂塵上,寵物貓也以驚人速度成長,中國龐大的「貓口」卻有著說不出口的貓膩,從繁殖場、流浪貓,到犬貓狂犬病疫苗,展現十足的「狼性本色」。

今年2月「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公佈最新統計,2020年中國城鎮的寵物貓高達4862萬隻,比2019年增長10.2%,反觀寵物犬卻呈現走迭趨勢,而飼主仍以年輕人為主力軍,80、90後佔了74.3%,高學歷和高收入人群成了新一代的寵物主。

相較下,2020年中國新設籍的新生兒只有1003萬左右,中國新世代儼然把貓當孩子養,不過,年輕化、雙高的寵物主特色,並沒有翻轉中國貓的悲慘厄運,寵物潮背後是一本本生意經。

寵物商化身貓販子

相較國外盛行領養動物,中國寵物主以購買為主要型態。 (路透社)
相較國外盛行領養動物,中國寵物主以購買為主要型態。(路透社)

在盲目的寵物潮下,中國寵物貓大多來自商業交易,領養比例極低。「大部分是從寵物店買的,或是私人在網上兜售,這佔了絕大多數,甚至很多市民沒聽過領養。」中國動保志願者張西婭觀察到主流的消費行為,「很多貓舍就建在自己家的後院,透過微信等線上渠道發布廣告,以郵購方式寄送。」

長年來,張西婭奔波在貓狗救助的第一線,不時因上訪、抗議被警察盯上,她道出救助機構的無力感,「他們大多是個體或小團體,極力想推動領養動物,可是他們有沒合法身份、合法平台,再加上沒有資金、場地,只能在寵物商的賣場分個小攤位來宣傳,明知道理念不同,只能寄人籬下,而在這些場合裡吸引眼球的也不會是這些救助機構。」

根據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2020年犬貓消費市場規模達人民幣2065億元,這數字和瓶裝水的市場規模不相上下。張西婭分析,寵物消費包括吃的、用的等各式寵物商品,不過,最大利潤是寵物本身的交易,在經濟利益刺激下,繁殖場這個行業因應而生,由於缺乏行業規範,有如雜草般過度蔓生,而寵物商也如同貓販、狗販一般,把貓狗當成生財工具,擴大宣傳寵物文化。

網購寵物亂象叢生

河南一處物流園區日前發生包裹運送寵物,造成上千隻動物死亡。 (翻攝自網絡)
河南一處物流園區日前發生包裹運送寵物,造成上千隻動物死亡。(翻攝自網絡)

寵物商荒腔走板,網購寄送寵物是其中一個亂象。2020年9月,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的東興物流園區發生2000多隻寵物被打包、滯留在運輸車上,惡臭四溢。「很多動物在狹小的籠內或紙箱悶死或餓死,剩下的動物幸運得到善心人士的救援。」北京清華大學博士龍緣之注意到這則動保人士舉發的新聞,「這起事件暴露動物來源的取得途徑缺乏管理,而使用這種方式銷售或購買的人,也明顯缺乏動物保護相關知識。」

網購寵物在輸運過程死亡的事件頻傳,張西婭痛陳,「他們完全把貓當成商品,物流運送對動物缺乏周到照顧。之前也曾發生航空公司運送狗、中途死亡,他們也不負責。」

龍緣之指出,先進國家不太可能發生這類情況,動物福利意識高的國家如英國、德國、荷蘭等,一般寵物店無法銷售貓狗,只有政府批准的繁殖業者才能出售寵物,民眾飼養動物前還需經資格評估、上課等。最近希臘也提出寵物保護新法案,不但禁止寵物店出售貓狗,甚至禁止繁殖相關的廣告,同時明確規定五項國際公認的動物自由,包括免於飢餓和飢渴、免於不必要壓力、免於傷害和疾病、免於恐懼和焦慮,以及在適當生活條件下有正常表達行為的自由。

疫情下,歐美出現流浪動物領養潮,甚至有收容所被清空,不過,中國各地卻傳出因恐貓狗染疫而棄養,這反映出教育和法律的缺位,也凸顯流浪貓數量高居不下的難題。

人禍催生流浪貓王國

動保人士推估,中國城鎮的流浪貓少說有上億隻。 (路透社)
動保人士推估,中國城鎮的流浪貓少說有上億隻。(路透社)

中國可說是「流浪貓大國」,張西婭推估流浪貓的數目是數以億計,因為流浪貓多數出現在城市裡,往往一個學校就有上百隻貓,全國有數百個城市,光是城市裡的流浪貓少說有上億隻。

流浪貓問題追根究源,「根本原因是人的行為造成的。」張西婭歸納出三項人為弊病,「首先,近幾十年來中國不斷擴大城市化,城市居民把貓當成寵物,激情購買後,一但有問題或感到麻煩就隨意拋棄,這些丟出去的貓成為流浪貓,不斷惡性循環、無序繁殖;其次,很多飼主沒為貓做絕育,本身也沒有這樣的意識,任由牠一窩窩生,有的送養、有的遺棄;再者寵物繁殖行業把貓當成商品,將繁殖出來的次品丟棄,所以養貓愈多的地方,流浪貓也愈多。」

最近中國媒體窮追猛打流浪貓,話題扣緊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忠秋的調查研究,李忠秋記錄2018至2020年間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的流浪貓數量,發現兩年間流浪貓多了一倍,他認為,流浪貓的族群繁榮,因為愛心人士為流浪貓提供了穩定糧食供應和保護,同時流浪貓繁殖速度快。

本身是獸醫師的台灣懷生相信動物協會執行長郭璇表示,一個地方的流浪動物變多,不外乎兩個主因,一是有人養的動物被丟出來,一是原地的動物繼續繁殖,如果南京大學研究團隊觀察到流浪貓族群變多,且半數以上是幼齡,大概繁殖是主因,若以成年貓居多,可能棄養的問題也不輕。

愛心人士成為箭靶,倒有幾分無的放矢之嫌。郭璇認為,在有人餵養的情況下,的確提供流浪貓更適合生存的環境,不過,最強大的力量通常是貓的繁殖,因為貓一年可以生3至4次,從仙林校區的流浪貓數量增加一倍來看,猜測繁殖是主要因素。

中國貓是百億生態殺手?

南京大學學者推論中國貓是百億生態殺手,動保人士提出陰謀論。 (路透社)
南京大學學者推論中國貓是百億生態殺手,動保人士提出陰謀論。(路透社)

這項南京大學研究同時以問卷訪問散養貓的主人,得出「中國貓是百億生態殺手」的結論。郭璇指出,國外有很多類似研究和結論,以美國為例,住宅區常常靠近森林或大自然,加上通常採取放養、讓貓自由出入,因此家貓有機會捕捉小動物,所以重點要看發生在哪裡,以都市來看,都市中的野生動物如麻雀、松鼠等,在人類環境中的生存威脅本來就很多,貓不可能是重要殺手,況且在高度都市化的環境中,自然生態早已被人類破壞了。

「媒體不斷宣傳貓是捕殺野生動物的殺手,造成民眾恐慌。」張西婭質疑這是為撲殺政策鋪路,「我覺得他們有意圖要捉貓,以前只是抓狗,誇大宣傳狂犬病,形容為頭號致命疾病,把流浪狗妖魔化。」

諷刺的是,流浪貓在中國反而面臨各種生存威脅,不但被大肆濫捕扒皮、吃肉,虐殺案例頻傳,還有物業管理以捕殺方式,解決小區流浪貓問題。動保人士認為,政府部門某種程度消極坐視不管,默許作為流浪貓問題的解套手段。

浪貓絕育的大國難題

中國推行流浪貓絕育工作,卻出現絕育補貼被濫用、醫師專業未到位等問題。 (路透社)
中國推行流浪貓絕育工作,卻出現絕育補貼被濫用、醫師專業未到位等問題。(路透社)

「要控制流浪貓的族群數量,最好的方式是絕育、再放回。」郭璇建議,她長期在台推動流浪動物結紮計劃,並前往國外取經,「這是世界各地實際嘗試得出的科學結論,當中包括持續撲殺卻發現族群數變多了,透過大規模結紮反而動物數量下降,還有學術論文以電腦大數據分析,結果同樣發現結紮的成效最為顯著。」

以台北市的流浪貓治理為例,郭璇指出,以前走在市區到處都是貓,十幾年前,台北市展開流浪貓結紮工作,現在街頭不常看到流浪貓,真的遇到一隻貓,很大的機率是已經結紮的貓,最重要關鍵是結紮率要在一兩年內達到80%以上,在數字未達標之前,其實結紮看不出效果。

北京是中國最早實施「流浪貓絕育TNR項目」(誘捕Trap、絕育Neuter、放歸Return,簡稱TNR)的城市之一,不過,政策落地卻面臨各種挑戰。

「十年前,我居住的北京小區有許多未絕育的流浪貓,動保組織可以跟北京市政府申請絕育單,以很優惠的價格,讓貓咪做絕育手術,之後再送養,或是原地放歸。」龍緣之提起個人觀察,「即便是在絕育單的配合醫院,很多醫師不是很情願做這個工作,對這些外表臟兮兮、對人不友善的流浪貓大小眼,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為動物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再者絕育單的發放也存在問題,比方說被有些人拿來給自己家裡的貓咪絕育,或者是販賣謀利。」

即使是前幾年,龍緣之在武漢跟朋友帶流浪狗到醫院做絕育手術,專業仍然未到位。「由於醫院、醫師的觀念不夠與時具進,甚至無法理解動物絕育的作用和意義,手術亂做,沒有摘除整個生殖系統,導致後續子宮方面的嚴重問題。」她搖頭嘆道,「絕育工作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或是民間意識,當中還牽涉專業人員的技術和觀念,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

狼性的狂犬病疫苗

中國犬貓的狂犬病疫苗接種覆蓋率不升反降,疫苗公司扯上圖利疑雲。 (路透社)
中國犬貓的狂犬病疫苗接種覆蓋率不升反降,疫苗公司扯上圖利疑雲。(路透社)

荒謬的流浪動物社會現象層出不窮,這幾年,中國犬貓的狂犬病疫苗接種覆蓋率不升反降,不過,人用疫苗使用率卻高居不下,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跌破專家眼鏡。

郭璇指出,人在整個狂犬病的感染鏈中算是最末端的物種,一但人類感染狂犬病,不會再傳給其他人或動物,所以從傳染病的觀點而言,疫苗施打對象應該是容易將傳染病傳散出去的物種,狂犬病疫苗施打在人類身上不但浪費,而且防控疫情的效力低,世界狂犬病控制聯盟也強力主張,為流浪犬貓絕育和施打狂犬病疫苗,才是唯一可以保護人類的方式。

「這背後也許有疫苗的利益在裡頭,中國藥品市場歷來有這種情況,濫用藥物,動不動就是打針,牟取高額利潤,疫苗也是如此。」張西婭拆穿疫苗公司操弄手法,「好比在農村,動物施打狂犬病疫苗有國家補貼,他們就會把目標瞄準到人身上,完全為了經濟利益,沒有道德可言。」

從脫序的寵物潮,到失控的流浪貓,惹事的不是貓,擋不住人禍,怎麼管得了貓口呢?


版權所有© 2006, RFA 。經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許可進行再版。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