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強保育穿山甲 從《中國藥典》除名 改列一級保護動物

記者 吳昱賢/報導

穿山甲被《中國藥典》除名,更提升為一級保護動物。圖為海關查獲走私的穿山甲活體。圖片來源/中新社 

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TRAFFIC)的數據,穿山甲是世界上非法走私量最大的哺乳類動物,過去10年至少有100萬隻穿山甲遭到殺害買賣,穿山甲距離滅絕只剩一步之遙,近期中國察覺嚴重性,不僅在本(6)月5日將穿山甲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更在9日發布的《中國藥典》中將其除名,顯現改革的決心。 

綜合中媒報導,6月9日出版的《中國藥典》中,穿山甲、馬兜鈴、天仙藤、黃連羊肝丸等四個品種未被繼續收載,其中馬兜鈴、天仙藤的基源均為馬兜鈴同屬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未收載的原因或是由於其存在腎毒性;而黃連羊肝丸未收載的原因,是因為處方中含有夜明砂(蝙蝠類動物的糞便),可能與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關。 

《中國藥典》在編制大綱寫著:「對於野生資源枯竭、商品匱乏、存在明顯安全性、倫理等問題(如化石類、人類胎盤類、動物糞便類等),以及基礎研究薄弱的品種從藥典中退出或不再增加收入本版藥典。」雖然未寫明穿山甲除名的真正原因,但外界揣測就是因為「野生資源已經枯竭」,再加上6月5日中國林業和草原局才剛收緊相關法條,將穿山甲從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提升至一級,不論是活體、屍體和相關製品貿易都被禁止。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辦公室高級科學顧問孫全輝博士指出:「穿山甲保護級別提升是形勢所迫,也是大勢所趨。」孫全輝認為,法條的更動代表著未來中國在國際的穿山甲貿易將實行「零配額」,也有望加大棲息地保護力度,同時對相關違法犯罪活動的處罰也會更加嚴厲,對於拯救瀕臨滅絕的穿山甲有積極作用。 

長期以來,穿山甲鱗片在傳統醫學中被認為可以緩解關節炎、改善泌乳、有安神療傷等功效,但事實上,穿山甲鱗片的主要成分與人類指甲相似。即便如此,貿易仍相當猖獗,目前穿山甲科的8個物種都面臨嚴重威脅,中華穿山甲、馬來穿山甲更是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列為「極危」物種,中國境內的中華穿山甲數量則是下降了90%,被部分學者認為已經功能性滅絕。 

國際走私貿易的產業鏈也是一大問題,野生動植物正義委員會(Wildlife Justice Commission)曾統計2016年到2019年各國政府海關查獲的穿山甲鱗片走私案件,發現有52起超過500公斤的案件,其中又以中國、越南、香港為主要進口地,奈及利亞、剛果等非洲國家為主要出口國。 
 

為了拯救瀕危的穿山甲,中國正力往狂瀾,除了保護國內現有族群外,也計畫杜絕國際走私貿易。不過,中國一級和二級保護動物只有保護措施不同,法律上的保障跟處罰仍相同,宣示的意味較濃厚,嚇阻力道恐怕有限。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