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CN紅皮書更新 歐洲倉鼠、北大西洋露脊鯨成極危物種

記者 李娉婷/報導

7月9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簡稱紅皮書)進行年度更新,紅皮書涵蓋了IUCN所監測的12萬種物種不斷變化的命運,目前有超過3萬2千種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在本次更新中,歐洲倉鼠、北大西洋露脊鯨和多種狐猴都被列為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距離野外滅絕僅剩一步之遙。

在本次的更新中,歐洲倉鼠從最安全的無危物種(LC)一舉成為離野外滅絕只剩一步的極危物種(CR)。   取自CNN

紅皮書自1963年起開始編製,每年都會進行更新,是評估全球物種保育狀況與變化趨勢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許多國家評估境內受脅物種名錄的首要參考資料,紅皮書將物種分為未評估(NE)、數據缺乏(DD)、無危(LC)、近危(NT)、易危(VU)、瀕危(EN)、極危(CR)、野外絕滅(EW)、絕滅(EX)九個級別,而在今(2020)年的更新中,歐洲倉鼠、北大西洋露脊鯨和多種狐猴都被列為極危物種,只差一步就會野外滅絕。

與常被飼養作為寵物的敘利亞倉鼠、侏儒倉鼠相比,歐洲倉鼠的體型要大的多,牠們曾經普遍分布於歐洲和俄羅斯的大部分地區,但根據IUCN的說法,除非情況有所改善,否則歐洲倉鼠可能會在未來30年內滅絕——牠們每胎的幼崽數量已經從20隻減少到5或6隻,並且已經在法國、德國和東歐的一些地區消失。與2016年時歐洲倉鼠的最新評估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當時牠們被列為「無危物種」,是紅皮書中保育級別最低的一類。

「這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案例)。」紅皮書部門負責人Hilton-Taylor說,目前還沒有足夠的資訊能解釋每胎倉鼠數目下降的原因。IUCN指出,工業發展、農業單一耕作(在農田上只種植一種作物)、全球暖化和光污染都是潛在原因。2017年時,法國亞爾薩斯(Alsace)的環境保護研究中心就曾警告,由於大片土地被改為種植玉米,倉鼠的飲食變得缺乏營養,導致牠們出現食用後代的狀況。

2010年12月30日,一隻北大西洋露脊鯨被發現頭部遭漁網纏繞。   取自CNN

另一方面,目前全球只剩下不到250隻成年的北大西洋露脊鯨,Hilton-Taylor表示,氣候變遷造成的海水溫度上升,可能使得動物的主食磷蝦被推向更北方,讓牠們的夏季覓食場轉移到加拿大的聖羅倫斯灣(Gulf of St. Lawrence),而當地「正好位於主要運輸路線的中間」,自2011年以來,船隻噪音、漁具糾纏、繁殖率下降(可能與壓力有關,或者因為鯨魚很難找到食物)等原因,已經讓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數量下降了15%

食物變少、船擊、漁具纏繞多重威脅 北大西洋露脊鯨健康狀況差

狐猴的保育情況也有所惡化,在馬達加斯加現存的107種狐猴中,有103種受到威脅,其中33種極度瀕危,包括伯特狐猴(Microcebus berthae),這種身長約9公分的狐猴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Hilton-Taylor表示,農業活動和焚燒森林導致的棲地喪失,讓牠們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而馬達加斯加的伐木和火耕導致的森林破碎化,也讓另一種極度瀕危的狐猴維氏冕狐猴(Propithecus verreauxi)更容易遭到獵捕。

伯特狐猴是世界上最小的靈長類動物。   取自CNN

此外,根據IUCN報告,在非洲其他地區,由於叢林肉問題和棲地喪失,目前有53%的靈長類動物(103種中的54種)正面臨滅絕威脅。

IUCN生物多樣性保育小組全球主任Jane Smart:「要讓迅速增加的受威脅物種免於滅絕,就需要進行改革,並以行動支持國家和國際協議的實施。」Hilton-Taylor補充表示,在某種程度上,COVID-19的流行喚醒了全世界許多人,人們意識到他們已經和自然失去聯繫,「我們確實需要在社會上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做出重大改變,並探討如何持續改善,減少對地球的影響。」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