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套中大型哺乳動物長期監測系統 355萬張自動相機照片 掌握族群變化

環境資訊中心/提供

物種保育雖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支持,但有限的保育資源該怎麼分配最有效?長久以來投入瀕絕物種如水獺、石虎、台灣黑熊保育,族群數量到底有沒有如預期增加?這些保育大哉問,透過林務局6年來逐步完備的「台灣中大型哺乳動物族群監測網」,以長期收集累計的資料,清楚掌握各物種族群數量變化趨勢,要讓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有根有據。

「中大型哺乳動物族群監測網」長期監測,石虎族群豐度及棲地狀況一目了然。圖片由林務局提供

野生動物保育:推估數量不如了解族群趨勢

「從野生動物族群數量推估,或許能得到一個數字,但到底距離事實多遠,一直難以客觀回答。」農委會林務局長林華慶於記者會上指出,野生動物族群狀況,是保育政策中重要的參考依據,然而與其取得族群數量,族群變動的趨勢更重要;有效的自動照相機設置,是了解物種族群變化趨勢的關鍵。

為了了解長期的野生動物族群動態,2013年林務局為因應狂犬病疫情進行鼬獾監測,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建置285台自動相機;2017年以後擴大於中、高海拔山區、離島及保護區域擴增監測樣點,共架設超過500台紅外線自動相機,全年無休監測記錄野生動物。

「野生動物沒有戶口名簿,即使是估算的數字,也不足以代表現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動物組長張仕緯說,20年前相機尚未數位化,無法做到數據彙整分析的工作,隨著科技進步,數位化相機完成了更多監測工作。尤其野生動物調查非常花費人力,林務局結合森林護管員進行監測,有利於了解野生動物的現況與趨勢、找到對策。

保育組長黃群策簡報時指出,野生動物經營管理脫離不了族群量的評估,而棲地面臨開發壓力、路殺威脅、犬貓威脅、狩獵壓力等,可能是造成族群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意味著野生動物族群面臨生存威脅。如何針對問題投入保育策略,使族群數量止跌回升是重點,而自動相機是評估族群量變化的工具之一。

自動相機能偵測熱源及光影的變化,特別適合諸如台灣野山羊之類的哺乳動物。圖片由林務局提供

自動監測相機揭露野生動物族群訊息

由於自動相機能偵測熱源及光影的變化,因此任何能產生溫度變化或光影變化的物體都可以觸發自動相機,適用於偵測哺乳動物,偶而也會拍到在地面活動的鳥類;不過,行動緩慢且體溫較低的爬行動物則較難入鏡。

「當族群量有下降疑慮時,我們會針對該物種面臨的問題提出策略,執行後評估成效,而評估成效的指標就是族群量。」黃群策說,目前林務局已經完成全島隨機點位、各保護留區及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的自動相機架設;是台灣第一套針對陸域中大型哺乳動物設立的長期監測系統。

透過自動相機監測,截至去年底已累積520萬工時、355萬張相片,記錄到29種哺乳類及63種鳥類。

透過長期累積的大量監測資料,得以了解野生動物分布、族群豐度(Abundance,指單一物種數量)變化、動物行為觀察、生活史、族群量估算等,以及針對野生動物面臨的各種風險如疾病、狩獵、流浪犬貓等進行分析與評估。更能具體的應用在野生動物保育類等級評估、原住民族傳統狩獵對野生動物族群的影響等議題上。

絕代雙「貂」扮演森林掠食者 遊蕩犬貓登門踏戶全都錄

目前監測網拍攝到的29種哺乳動物,以單一相機位置統計,最多曾拍到11種哺乳動物。初步分析,分布最廣的是分別是山羌和鼬獾,出現在相機位置的機率高達9成。

整體而言,多數野生動物族群處於穩定或逐漸增加之狀態,如水鹿、野山羊、黃鼠狼、黃喉貂、山羌、台灣獼猴等,則持續上升;另一方面,台灣野豬、麝香貓和石虎則是處於下降的趨勢;拍攝到台灣黑熊的相機點位也持續增加。

此外,台灣野生哺乳動物食物鏈版圖中,目前最重要的純肉食性掠食者,可能是黃喉貂和黃鼠狼。簡報中指出,台灣貂科動物黃喉貂,在獵捕、抑制水鹿、山羌等動物數量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牠們大多於日間活動;同為貂科動物的黃鼠狼則以鼠類為主食,於夜晚活動。

透過照相機監測,原來黃喉貂是台灣森林中的老大。圖為黃喉貂獵捕山羌的畫面。圖片由林務局提供

而受到狂犬病疫情威脅的鼬獾,疫區的族群豐度在2017年中之前明顯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但從2017年中以後趨於平穩,且疫區和非疫區的族群豐度一致。

遊蕩犬貓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又如何呢?林務局表示,拍攝到犬貓的自動相機點位數量有增無減。監測相機記錄到野化貓捕捉鳥類以及犬隻攻擊水鳥的影像,金門地區也記錄到野貓搶食水獺捕捉的魚;而穿山甲與犬隻的數量呈反比,意即當遊蕩犬隻數量上升,穿山甲數量就下降;野外遊蕩犬貓的議題顯然須正視。

野生動物族群趨勢計算,不僅靠自動照相機,還須適度地佐以系統性的調查,如結合公民科學志工長期進行的各項監測。去(2019)年,林務局也投入轄下各林區管理處森林巡護員進行相關的監測,除了配合既有的「台灣繁殖鳥類調查」,並啟動「森林溪流魚類監測調查」及台灣獼猴調查監測,點位遍布全台,共設置385樣區、2452樣點。

以個體特徵建立識別系統 建構監測資料庫以共享為目標

林務局說,過去要估算野生動物族群密度,必須捕捉野生動物加以標記後釋放,再重複捕捉,對野生動物常造成嚴重干擾甚至傷害。若能運用動物身上獨特的花紋、斑點或角的缺刻,作為個體辨識的特徵,就可以不必捕捉動物。

以石虎為例,新竹林管處在30平方公里的相機以棋盤方格法架設相機,每個樣點有兩台相機,嘗試拍攝石虎兩側的斑點;利用照片辨識特定部位的斑點,可以辨識出有許多不同的個體,並給予編號,最後算出樣區內總共有多少隻個體。

這兩年,林務局與特生中心及嘉義大學在南投中寮地區進行研究,已運用自動相機拍得的影像,建立辨識石虎個體的方法學,除了有助於了解當地石虎的個體數及族群密度以外,還可蒐集出生、活動範圍及族群量的變動等資訊。

「中大型哺乳動物族群監測網」是由林務局規劃執行以及相機資料收集,特生中心規劃資訊系統,資訊系統開發與維護則由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設計、計畫協調、資料分析、人員訓練等工作則與屏東科技大學、嘉義大學合作。

林務局未來將開發台灣自動相機資訊系統,整合長期監測網、保護留區、原住民獵區、黑熊監測相機及其他委託研究計畫的相機資料,建立完整的資料庫,以資訊共享為目標。

台灣黑熊出現在鏡頭前的地點增加了,未來有機會透過資料庫整合得知其生活史。圖片由林務局提供

自動相機監測系統的目的:
1. 監測物種的族群趨勢,其中「趨勢」是以相對族群量的指標來代表。國內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族群量指標稱為「出現指數」(occurrence index),簡稱為OI值。OI的計算簡單來說是每1000小時所拍到的照片張數,OI值越高,代表該物種的族群豐度越高。
2. 提供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及紅皮書名錄的科學依據。以往這兩種名錄的評估是透過有限的資訊及專家的主觀意見,缺乏客觀且量化的依據,自動相機監測系統即可提供客觀、即時、標準化的量化指標。
3. 野生動物疾病監測。
4. 瀕臨絕種動物保育的成效評估。以石虎和水獺為例,這些物種因為密度低,直接觀察不易,自動相機就成為有效率的監測工具,尤其長期且固定的樣點監測,可以提供可靠的動物豐度變化趨勢,讓管理單位瞭解動物的豐度是否因保育策略的實施而維持平穩或上升。
(資料來源:林務局簡報)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