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保護區零碎、面積過小 大象面臨撲殺危機 國際組織出手救援

記者 李娉婷/報導

上(9)月底,南非當局因為動物跑出保護區、環境承載力等問題,射殺了一個獅群,引起大量抨擊,所幸不是所有這類故事都以悲劇收尾!最近,多個國際組織對南非的一個大象家庭展開了救援行動,由於生活在被當局認為族群數量過多的公園中,大象一家面臨著被撲殺的威脅,而這些組織在得知大象的前路茫茫後,制定了一項遷移計畫,成功地將牠們搬到更大、更適合的公園。

近日多個國際組織合作進行了一項大象遷移計畫。   Credit: Audrey Delsink/HSI

在多數時候,人類選擇以撲殺作為管理野生動物族群的方式,但有時,還有其他更好的做法。這項大象家庭遷移計畫是由全球供應(Global Supplies)公司的保育倡議項目(Conservation Initiatives)、大象重返野外基金會(Elephant Reintegration Trust)、國際人道協會非洲分部(Humane Society International – Africa)和瑞士組織弗朗茲·韋伯基金會(Fondation Franz Weber)共同完成,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現在這個六口之家已經在新環境中過著安穩的生活,與那裡的其他大象相處融洽。

在行動期間,野生動物記者、作家Adam Cruise也在現場,他向《The Canary》說明,南非是一個特別的國家,它的鄰居們(波札那、納米比亞、莫三比克和辛巴威)以大群能夠自由漫遊的大象而聞名,但南非的大象幾乎全被「圍起」,就算是著名的克留格爾國家公園(Kruger National Park)也幾乎都被柵欄包圍,那裡是約2萬隻大象的家園。

而南非其餘的大象族群,則分散於數百個零碎的公園和保護區,其中許多只有動物過去活動範圍的一小部分。Cruise說,這種狀況會為大象帶來壓力,並可能破壞自然環境的健康,因為大象需要空間,並且通常會「走很遠的路來尋找食物和水」,因此南非當局必須管理大象族群。

國際組織為「數量過多」、可能遭到撲殺的大象避孕,並移至新的保護區。   Credit: Audrey Delsink/HSI

Cruise解釋,南非政府已為此制定了「大象管理國家規範和標準」(National Norms and Standar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Elephants),如果保護區特定空間內的大象數量被認為過多,那麼管理這些大象的選擇包括:將大象遷移到更大的保護區,為可生育的雌性提供免疫避孕(Immunocontraception),戰利品狩獵,以及作為最後手段的撲殺。

由於遷移大象的成本高昂,而利用雌性自身的免疫系統來阻止卵子受精的免疫避孕,只有在「族群過大之前主動採取行動」才有幫助,因此,Cruise說,戰利品狩獵和撲殺是許多保護區的「唯一選擇」。

南非西北部林波波省的亞瑟斯通保護區(Atherstone Game Reserve)最近就面臨著這項難題,這是個很小的保護區,Cruise表示,該地區多年來一直在為大象族群過剩的問題而努力,但它負擔不起運輸費用。將大象移到另一個地區不是易事,需要獸醫、大象生物學家、護林員、大象運輸專家以及數十名工作人員組成的團隊合力完成,是一項相當複雜的工作。由於亞瑟斯通保護區承受著移除數量過剩大象的壓力,因此它潛在地尋求著最後的手段—撲殺大象。

所幸多個國際組織共同制定了一項計畫來安置大象,這個六口的大象家庭由一隻雌性族長帶領,還有兩隻小象寶寶、兩隻亞成年大象和一隻年長的雌象,在完成避孕措施後,牠們被鎮定、抬上同一輛卡車,一家子經歷了13個小時的路程,被運送到了新家,抵達目的地後,牠們在深夜無聲地消失在黑暗之中,而衛星項圈的追蹤表明,牠們很快地就發現了水源,並被新家原有的象群吸引。

這個大象家庭待在同一輛卡車中,一起被送到新的保護區。   Credit: Audrey Delsink/HSI

國際人道協會非洲分部野生動物主任、大象學者Audrey Delsink:「考慮到雌象一生中能夠繁殖8到10隻小象,動物在不斷縮小的棲地和人們爭奪土地和資源,我們的免疫避孕計畫意味著數千隻大象能免於被撲殺的死亡危機。」

執行免疫避孕僅需要幾分鐘即可完成,操作人員會在直升機上將裝有免疫避孕疫苗和標記顏料的飛鏢射向10歲以上的雌象,過程甚至不需要麻醉動物,之後飛鏢就會自行脫落,而這次的行動,是國際人道協會非洲分部為第36個象群的第1041隻雌象進行免疫避孕,Delsink說明,這個數字是南非克留格爾國家公園以外的大象族群中,育齡雌象的一半以上。

Delsink表示,國際人道協會非洲分部很高興能與多個團體合作完成這項行動,「我們都擁有人類與動物和平共處的共同願景。」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