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野鳥的距離:救傷觀察守護落難鳥兒重回天際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黃唯哲(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志工)

「地上好像有隻小鳥飛不太起來耶!怎麼辦?」

約莫每年3、4月起,民眾常會在戶外或都市一角,突然發現有飛不起來的野鳥,而想要伸出援手協助他們。就像看到學生受傷,直覺反應就是送去保健室;看到狀態好像反常的野鳥,便想立即送往救傷單位,殊不知這之中其實有不少NG行為。

然而,路邊這些看似飛不起來的鳥,往往還是會讓大家困惑:是否該去幫忙?想要幫忙的話,該從何下手?是否有相關單位做為直接聯繫的窗口?

伸出援手前請想一想 其實牠們只是在學飛

每年3到6月的野鳥繁殖季期間,民眾發現、進而求助的案例中,有很高比例屬於幼鳥學飛階段,例如常見的斑鳩、白頭翁、紅嘴黑鵯等。

當牠們開始離巢學飛時,往往一開始飛行的技巧還不夠純熟,就會落在離地面較近處。正所謂「初生之犢不畏虎」,這些幼鳥多數因尚缺乏警覺性,在人類靠近時,並未出現明顯的逃逸行為;容易讓熱心的民眾誤判為小鳥受傷了,而將其送至救傷單位。

實際上,這些幼鳥只是在練習飛行,大多還受到親鳥的照顧,牠們外觀圓短、羽毛平整、沒有外傷與抽搐的症狀,可自行站立和短距離移動,只是飛行能力還待加強,習慣被動地待在原地、等待親鳥回來餵食。此時若貿然地將他們撿走,無疑形同一種綁架的行為。

除非幼鳥當時所處環境有犬貓活動、或在人車鼎沸的馬路中央,才會建議先將其移到旁邊的樹上,並保持約莫10公尺以上的距離,躲在附近掩蔽處,以不讓鳥類感受到壓力為原則,持續觀察半小時至一小時,確定親鳥是否會回來照料幼鳥,再決定是否介入處理。

離巢幼鳥在人類接近時,不一定會有明顯的逃跑行為,建議先觀察確認親鳥是否回來照顧,再決定是否需要介入。圖片來源:黃唯哲。

順手救援請思考 其實他們只是在地棲環境覓食

除了幼鳥學飛,有些鳥類行為也容易導致民眾誤判,例如:都市中常見的,生態習性屬於在地面活動的黑冠麻鷺與夜鷹。黑冠麻鷺主要在地面覓食,且長期生活在都會區的個體,對人類更缺乏高度警覺心,導致當我們靠近這些大型鳥類時,牠們往往呆若木雞,沒有逃離行為而導致誤判。

夜鷹則習慣於夜晚覓食,白天在地面休息,繁殖季也在地面孵蛋或育雛。牠休息時,常以伏地姿勢出現在公園路面或公寓頂樓地面,導致不了解其生態習性的民眾誤認其受傷。

當地棲型鳥類出現上述類似行為時,基本上屬於不必介入的情況;如果誤判,反而是幫倒忙了。

近年來,黑冠麻鷺在都會區越來越常見,牠們往往對人類的警戒心不高,即使相當靠近,也不會有明顯逃離的動作。圖片來源:黃唯哲。
夜鷹常在住家陽台或頂樓地面上,休息或育雛,而讓民眾誤以為其需要幫忙。圖片來源:黃唯哲。

特殊個案:都市夾縫中求生存的鳥類

在每年繁殖季期間,也有因進入住宅而導致民眾困擾的通報案例。例如有民眾於戶外冷氣機上清理出麻雀雛鳥,或是發現誤入廚房排油煙機管線內生蛋育雛的領角鴞。這些情況常讓當事者感到頭痛,而需轉由救傷單位接手後續的照顧工作。事實上,預防之道,建議民眾可在設施出入口加裝網子,防止鳥類進入築巢。

另外,部分住家旁的林地,因大量鷺鷥繁殖過於喧鬧,引起民眾不滿,協商移除巢位後,轉由救傷單位進行照顧。

麻雀容易出現在室外冷氣機上,而整窩被送到救傷單位。圖片來源:黃唯哲
山區常見的領角鴞,原本利用樹洞育雛幼鳥。近年來,隨著領角鴞在都會區日漸增加,也會於家戶排油煙機內進行繁殖。圖片來源:黃唯哲。
當鷺鷥在住家旁林地大規模繁殖時,常因糞便及噪音問題遭民眾抗議,而需進行遷移。圖片來源:黃唯哲。

繁殖之外 鳥類生命的無常

此外,平時也常有因其它意外導致鳥類受傷而被送到救傷單位者,例如較常見的遭貓狗攻擊、車禍撞擊、撞窗等外傷,或不慎中毒等神經症狀,以及因誤中黏鼠板及鳥網等器具而被發現後通報的,這些往往就屬於需要緊急處置的案例。

貓狗攻擊,一直是原生種鳥類的一大威脅,被攻擊的個體往往身負重傷。圖片來源:黃唯哲

黏鼠板,也常讓小型鳥類受困,或讓想要取食黏鼠板上老鼠的猛禽受困。遇此狀況,請連同整塊黏鼠板送至救傷單位,避免在取下過程中因不當拉扯反而造成二度傷害。此外,當發現鳥類受困於田間或機場周遭所架設的鳥網時,當下最佳方式為:立即通報當地農業單位;請不要自行貿然解網,避免造成鳥類受傷,也避免發生財產毀損糾紛。因受困時間難以掌握,救傷單位除了檢查是否有外傷外,也會同步檢查其是否有脫水症狀。

貓頭鷹常因飛至路面撿拾遭路殺的小動物,而遭到車子撞擊(圖為黃嘴角鴞)。圖片來源:黃唯哲。
黏鼠板常讓小型鳥類受困,或是黏住想要取食老鼠的猛禽。圖片來源:黃唯哲。
中鳥網的短耳鴞,需要格外注意有無脫水現象(圖片中的個體接獲時已死亡)。圖片來源:黃唯哲。

審慎評估進而採取行動 

從上述引介案例中,可見在許多狀況下,鳥類不一定需要我們援手;因此,建議民眾在第一時間,可先於遠端遮蔽處、以不干擾鳥類的前提下進行觀察,若還是存在疑慮或無法自行判斷時,也請先行諮詢救傷單位後,再確認是否需要進一步移送救傷單位。

但當我們發現無法飛行的鳥類,其身上明顯有傷或是精神狀態不佳時,就可以採取行動了。觀察重點為:通常鳥類翅膀發生骨折或扭傷時,其中一側會因無法正確伸展而導致兩側翅膀動作不對稱,或是遭撞擊及中毒後的鳥類,易見抽搐、甩頭等異常的神經症狀,就需要啟動緊急救護。

捕捉當下,需盡量將動作放輕,若是遇到喙部或是腳爪較為銳利的鳥種,建議可隔著毛巾或戴上手套進行捕捉,以避免鳥及自身受傷為原則,若仍不確定如何操作時,可直接諮詢救傷單位。

須注意的是,撿到虛弱野鳥的第一時間,許多人往往會急於餵食;但在遇到不熟悉的鳥類,或無法掌握其健康狀況時,不恰當的餵食,反而容易造成消化道問題等負面效應。

夜鷹在拾獲第一時間,被民眾塞食肉類後造成拉稀,精神衰弱。圖片來源:黃唯哲。

所以在第一時間,較安全的做法是先以安置為主:建議民眾在紙箱內先墊上毛巾,提供鳥類一個陰暗安全的環境,避免其焦躁不安。紙箱材質較軟,也可避免鳥類在拍打翅膀時造成更加嚴重的傷害;毛巾則提供鳥類在箱內有一個容易抓握的表面,避免運送過程中的碰撞。送至救傷單位前,也務必留意鳥類的保暖,不宜帶入冷氣房等,以避免其失溫。若是拾獲對象為雛鳥,因為其尚未羽翼豐滿,對於保溫的要求更高,可在紙箱內放置暖暖包再鋪放毛巾,避免雛鳥直接碰觸暖暖包而造成燙傷。

安置或移置的設施,並不建議使用鳥籠、透明透光或容易變形的紙袋及塑膠袋等;因野鳥在不習慣人為介入下,原本就容易焦慮不安,再加上設施不當,更容易造成過多的掙扎行為,也可能造成運送過程滑動、傷口擠壓或羽翼傷勢惡化等。

NG運送設施

鳥籠容易造成鳥類緊張不安,材質也容易造成鳥類掙扎時羽翼受傷。
透明箱容易造成鳥類緊張不安,碰撞。
空紙箱(未舖毛巾)鳥類容易在運送過程中滑動,碰撞。
紙袋,塑膠袋沒有固定體積的空間,易造成擠壓。

鳥類救傷行動中 志工與獸醫分別做什麼?

各地的救傷單位,會在民眾撿到傷鳥時,協助處理各種狀況。

通常救傷志工會在接獲民眾通報的第一時間,進行謹慎評估並溝通了解狀況,藉以判斷是否需要人為介入。特別在野鳥救傷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當過多不需介入的個案被送到救傷單位時,會對重症個體造成排擠效應。

獸醫師在救傷體系內,主要負責醫療工作;後續的照養,則轉由受訓過的照護人員或志工來進行。因獸醫師的專業,是針對鳥類病症及傷勢做出判斷與處理;為避免獸醫師處理重症案例的心力與時間被其他工作剝奪,有照護人員及志工一起來配合進行後續的照護工作,可大大提高救傷行動的整體效率。

之所以不鼓勵民眾私自照顧這些受傷的野鳥而是交由救傷單位處理,是因為鳥類會因不同的習性、不同的受傷情形,需要採取不同的照料方式。從照護到野放,都需要多方考量,但相關細節往往無法藉由網路資料加以呈現,而需仰賴長期照養過程中,持續觀察並累積經驗所建立起來的知識系統。

野鳥救傷,並非僅止於救命,更重要的,要讓牠們有能力再度回歸野外。

野鳥救傷期待讓牠們有能力能回到野外。圖片來源:沈育霖

野鳥救傷的必要性

「為何需要野鳥救傷?是否不要過度干預自然較好?」這是我們常常聽到,對野鳥救傷所提出的疑問。實際上,野鳥救傷始終是以保育為前提,並不會介入天敵捕食鳥類的自然生態行為。

近年來,車禍、窗殺或是外來種犬貓,造成野鳥受傷機率顯著提升,這些非關自然生態下所發生的傷害,讓野鳥救傷成為鳥類保育不可或缺的環節。

同時,野鳥救傷在長年發展下,也不斷累積大量的紀錄與資訊,都讓我們進一步掌握鳥類的分布、習性等資訊,間接也對相關生態研究及生態教育做出貢獻。

鳳頭蒼鷹除了是常常撞窗的猛禽外,也常在追擊獵物的過程中,因飛得太低而容易遭車輛撞擊。圖片來源:黃唯哲
救傷工作,由於經常處理因人為因素受傷的野鳥,長期分享相關經驗,有助於喚起民眾的保育意識。圖片來源:沈育霖

若遇到野鳥受傷,需要求助,可依循下列管道:

1. 臉書搜尋「台灣野生鳥類緊急救助平台」,上傳野鳥照片尋求確認。
2. 打1999市民服務專線通報或連繫當地農業局,聲明是野鳥(野生動物)受傷。
3. 參考各縣市野生動物救傷相關單位列表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