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15野象“一路向北” 離家500公里 旅程仍在繼續

記者 李娉婷/報導

近日,中國雲南15隻野象引起了全球關注,一年前,這群野象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北漂」,行走了近500公里,目前已進入昆明市,雖然象群沿途造成了許多農作物損壞,所幸並無人員傷亡,地方政府也持續追象,並以食物嘗試誘導野象遠離人口稠密區,這群大象的北遷之旅是中國有記錄以來距離最長的野生大象遷徙,而牠們的旅途何時會終止,還是未知數。

無人機拍下的象群移動畫面。   取自新華網

2020年3月,16隻野象離開棲地西雙版納,踏上了征途;11月,牠們抵達普洱市,象群稍作休息,在普洱市停留了5個月,其中一隻母象在這裡產下一子;今年4月16日,象群重新開始旅程;一週後,2隻大象離開了隊伍,返回普洱市,其餘15隻大象繼續北遷;6月2日,象群進入了昆明市,遷移距離已有400多公里,而旅程依然在繼續……

象群自去年3月以來的遷徙路徑。   取自新華網《睿思一刻》

這群大象持續了一年多的旅途,原先幾乎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直到上週,一群野象穿過居住區的照片在社群平台流傳,引起了中國民眾及媒體的興趣,而現在,國際媒體也紛紛關注此消息,大家都在看:牠們到底要去哪裡?又怎麼會離開棲地?

這場不尋常的、史詩般的旅程,讓雲南省政府出動了大量人力及無人機進行監測,全力保護人象安全,中國官媒央視也花了幾天的時間追蹤大象的腳步,儘管象群大陣仗,一路上對農田造成了許多破壞,40天內共損失了56公頃的農作物,但目前並無人員傷亡。為防止大象進入城區,地方當局一度派出挖土機,擋住橋洞,阻止野象沿著河道前進,另有工作人員向河道旁的護坡拋撒大象愛吃的鳳梨和玉米,試圖誘導野象群往人煙稀少的地區遷徙。

地方政府試圖以大象愛吃的食物誘導象群改變路線。   取自新京報

根據監控照片,這15隻野象分別為6隻成年雌性、3隻成年雄性、3隻亞成體和3隻幼仔,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表示將採取多種措施防止動物進一步向北移動,並幫助牠們返回原來的棲地,這樣會更安全——儘管牠們回家的路線仍然無法預測。不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orld Animal Protection)科學家孫全輝認為這15隻大象很難再重回原棲地,但他反對把大象送進野生動物園收容。

孫全輝認為,從野生動物生存角度來說,15隻野象離開保護區是一次族群意義上的「擴散行為」,他解釋,動物會透過擴散行為擴大族群的分佈範圍,減少局部族群密度,避免族群近親繁殖,而擴散行為行為又分為「主動擴散」和「被迫擴散」,這次野象是為了尋找配偶或開闢新領地的主動擴散,還是棲地遭到破壞或食物資源不足導致的被迫擴散,則還需要對動物和棲地作更多的考察,才能得出結論。

孫全輝另指出,在過去的幾十年,由於保護區的設立、保護力度的增加,雲南的亞洲象族群從100多隻增加到目前的300多隻,但是保護區的面積並沒有明顯的擴展,此外,大象也可能更願意攝取人類種植的作物,除了糖及澱粉的含量更高外,這些作物也更容易採食。

.延伸閱讀: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科學家:相比“迷路說”,我更認為這是象群“自然擴散”的大命題(作者:孫全輝)

雲南省政府密切追蹤象群動向。   取自Global Times

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教授、國際亞洲象專家張立則認為,棲地面積的減少及品質的下降,是亞洲象從西雙版納向外擴散遷徙的根源。張立表示,在旱季食物短缺和棲息空間被壓縮等外部壓力下,大象會被迫外出尋找新的棲地,邊走邊試探,而雲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有野生亞洲象分佈的地區,在過去幾十年間因為種植橡膠、茶葉等作物,原生森林面積大量減少,他認為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亞洲象棲地的喪失及破碎化。

根據媒體報導,雲南的野象數量從1980年的約170隻,增加到現有的約300隻,但棲地面積卻由1976年的2084平方公里,下降到近年來的不到500平方公里。

「大規模的人類工程發展加劇了大象棲地的『孤島效應』,人類與大象之間的傳統緩衝區正在逐漸消失,大象遇到人類的機會自然會大大增加。」對於目前的狀況,張立建議還是要繼續進行干預,因為若靠象群自己判斷,動物什麼時候能走回棲地、能不能走回棲地,都是未知數,「我們知道前方沒有良好棲地了,但是大象不知道,還是需要引導。」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