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隻南非鸕鶿遭父母棄養 人工飼養數月 陸續康復野放

記者 李娉婷/報導

今(2021)年1月,保育團體在南非救出了1,700多隻因缺乏食物而被父母棄養的南非鸕鶿(Cape cormorant)雛鳥,如今數月過去,在工作人員和數百位志工的照顧下,雛鳥逐漸長大,已經開始分批放回野外,至於當初這些雛鳥為何會被拋棄,科學家認為,是食物短缺導致親鳥無法餵養後代。

在SANCCOB接受照顧的南非鸕鶿。   取自SANCCOB saves seabirds

今年1月,野生動物監測人員發現南非羅本島(Robben Island)上有大量南非鸕鶿雛鳥遭親鳥遺棄,在缺乏保護的情況下,雛鳥開始被海鷗和朱鷺等掠食者襲擊,為此,多個海洋、野生動物組織聯手展開救援,在1月12到14日的救援行動中,1,700多隻雛鳥被救出,送到南部非洲沿海鳥類保育基金會(Southern African Found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Coastal Birds, SANCCOB)在在南非開普敦(Cape Town)的中心,志工團隊和工作人員輪班工作,照顧這些仍無法自力更生的雛鳥。

這些雛鳥被救援時,體重最重的僅有不到600克,相關人員必須以人工餵養的方式照顧這些年幼動物,直到牠們長到約1公斤重,才能被放回野外,對於親鳥大規模拋棄雛鳥的原因,SANCCOB的經理Nicky Stander:「一開始我們認為這些鳥是因為南國炎熱的夏季才被拋棄,但和其他科學家一起探討後,我們現在認為缺乏食物可能才是主因。」

Stander補充表示:「多年來,我們一直看到瘦弱的鳥類進入中心。如果南非鸕鶿在野外找不到足夠的魚,那麼牠們可能會繼續拋棄牠們的蛋和雛鳥,進而導致已經受到威脅的物種進一步減少。」

被野放回羅本島的南非鸕鶿。   取自SANCCOB saves seabirds

SANCCOB說明,南非鸕鶿的主食是鯷魚,有時候也會吃沙丁魚,而這些小型中上層魚類的數量目前都嚴重不足,導致依賴這些魚類的所有海鳥族群數量急劇下降,例如黑腳企鵝(African penguin)、南非鰹鳥(Cape gannet)和南非鸕鶿,這三種物種都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

目前仍不清楚救援的雛鳥中有多少存活,不過SANCCOB指出,有超過1,000隻在他們的照顧中心人工飼養成功,並且已經開始以40到100隻為一組分批放回野外,截至4月底,還有335隻南非鸕鶿留在中心,處於康復的最後階段。在野放前,SANCCOB會確保這些鳥處於重新進入野外的最佳狀態,包括檢查體重是否達標、羽毛是否防水、進行健康檢查和鳥類個體標記等,每隻鳥的腳都會被套上帶有編號的金屬環,以便觀察牠們的後續存活狀況。

獸醫檢查南非鸕鶿的羽毛是否防水:

而野放後,這些海鳥的生存之戰才要開始,SANCCOB表示,考慮到這些海鳥生活的水域魚類供應量相對較低,無論是野生還是人工飼養個體,最初幾個月的海上生活都不容易,死亡率會較高,SANCCOB說:「和大多數海鳥一樣,南非鸕鶿的父母不會教牠們如何捕魚,因此無輪是野生或是人工飼養個體,當牠們離開巢穴時,或者在這種狀況下離開康復中心,牠們都像是被丟進一道難關。」不過,親鳥有時候也會繼續餵養幼鳥一段時間,確保牠們有足夠的能量在野外生存,因此SANCCOB採取一種「軟野放」的方式,在野放地點為這些海鳥提供飼料,在這些南非鸕鶿融入野生族群之前,通常會取用幾天。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