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放、圈養照護大不同 711仍在「中途」——黑熊保育的十字路口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台中、南投、花蓮報導

[9/23更新:林務局回應]本篇報導刊出後經林務局反應,曾透過通訊軟體回覆記者,但記者沒有收到。林務局回覆:「目前正由特生中心觀察並記錄, 將根據行為評估結果召開專家會議討論 711 後續處置」。

中途711的半戶外熊舍。資料照,東勢林區管理處提供。
中途711的半戶外熊舍。資料照,東勢林區管理處提供。

去年中秋節落難的東卯山台灣黑熊,依據東勢林區管理處過去標放紀錄為編號711,幾次因誤入陷阱,而需人類救援;過程中又牽涉到涉足人類聚落,雖最近一次中陷阱幸運獲救,但接下來何去何從,尚無定論,至今仍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照養,等待進一步指示。

將野生動物收容,由專業人士照料飲食起居,其實在內涵上區分為「圈養」和「中途收容」,兩種做法截然不同。收容是暫時性由人類照護、靜待評估下一步該如何,而「圈養」則是永久性的收容。台灣第一隻經歷中途收容過程的就是南安小熊Buni,牠在台灣黑熊保育史上舉足輕重。

中途照養限制多 從零開始累積本土實務經驗

回顧2018年南安小熊Buni苦等不到母熊,急需照養場域。起初,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將牠安置在三民苗圃2樓辦公室當作臨時照養場所,經過多次協商後,轉送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低海拔試驗站。

費盡心思協調,是因為低海拔試驗站以圈養黑熊為主,未曾出現過需短暫收容、等待評估的黑熊。花蓮林管處長黃群策說,一隻前途未卜的黑熊,若與圈養黑熊養得太近,會影響彼此的行為。試驗站主任陳元龍則說,通常中陷阱的成熊,例如2018年在花蓮救傷的母熊,在經過救傷養護後,便隨即野放,不會留置。舉例來說,就好像受傷住院,康復後隨即出院。

失怙小熊的中途照顧,在台灣保育界是嶄新的經驗,當時只能參照國外經驗。為了照顧Buni,試驗站特地隔離出獨立空間,遠離圈養黑熊,避開嗅覺、視覺等可及因素,儘可能降低彼此間的干擾,由此開啟一扇黑熊中途之門。

南安小熊Buni與熊麻雞。資料照,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南安小熊Buni與熊麻雞。資料照,圖片提供: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雖說行政機關不需負起照養工作,但花蓮林管處恰好有楊青樺、朱何宗兩位具有具備獸醫背景的人員,他們自願排班隨著Buni前往低海拔試驗站。技士林青樺說,協調過程遇到一些同行前輩,比較容易理解和表達獲得的資訊。團隊如履薄冰,一步步建構本土經驗。一個多月後,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接受委託,自籌經費經手照顧工作,黑熊中途之家的輪廓,更加清晰。

711前途不明考驗照養專業 保留野性同時適應人類安排

自從南安小熊Buni敲開中途之門,緊接著廣原小熊、自行野放的利稻小熊,到現在仍在中途收容的711,接續而來,黑熊中途業務顯得「蒸蒸日上」,林務局也由此啟動黑熊中途計畫,委託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執行。

計畫助理劉立雯全程參與711兩次出入試驗站過程。去年中秋節,711經過救傷,很快就野放離開。今年1月再度回來,讓立雯十分震驚,內心感受百味雜陳。

照顧中途和圈養黑熊有何不同的考量呢?立雯說,對待中途的熊,會盡量減少跟牠接觸,避免牠習慣人,或是將人與食物產生連結;但對於圈養的黑熊,則須讓牠們能正向解讀照養員,和好事、帶來豐盛食物和優良的生活品質做連結;才會願意靠近照養員、聽從照養員的指令。和人類有所連結,「這在圈養上這是必要的,但對中途的熊,卻是禁忌。」

「由於再度中陷阱的711前途不明,照養過程須持開放的態度,既要保留牠的野性、讓牠怕人,又要牠能接受人類安排的飲食。」劉立雯說,因此在人與熊有限而必要的接觸中,所有動作都小心翼翼,盡量不發出不必要的聲響。

711的房間獨立於圈養黑熊的區域之外,分隔成兩個區域,和其他黑熊的空間設計相同。每天中午,照養員先將牠關到房裡,立雯趁此空檔在外面那片較大的,而且有水池、植栽的空間,安排711的飲食。夏末時節,711的餐盤裡,有牠喜歡的山芋葉,以及兼顧營養的紅蘿蔔、地瓜、蒸熟的蛋以及水果,雖然牠牙齒不好,還是願意啃食硬的食物。

用餐的準備就緒,另一位照養員啟動房間的門,不久,711踏著穩重的步伐出來,一路嗅聞氣味,找到食物便吃起來了。

到現在,711收容已超過半年,身體狀態好多了,劉立雯觀察牠雖對人還是警戒,但已經逐漸放鬆、適應環境,心理狀態也穩定下來。

今年1月24日711第二度來到試驗站,特生中心急救站研究員詹芳澤醫師帶領一群獸醫師前來支援。這次傷勢比第一次嚴重,又遇到農曆年,所以就把711帶到特生中心急救站處理,短短一個半月中,麻醉手術了11次,就為了不讓牠的手被截肢,最後果真留住牠的手掌。

剛回到試驗站時,711很挑食,雖然是野生熊,卻特愛各式飼料,牠三番兩次入侵工寮,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偷食狗飼料。剛送到試驗站時,牠身體傷口尚在復原中,也許是疼痛影響胃口,食慾不振,為此一段時間給熊飼料吃;一旦逐漸身體康復,就不再給加工食品。

劉立雯準備711的飲食。攝影:廖靜蕙
劉立雯準備711的飲食。攝影:廖靜蕙
圈養黑熊和中途黑熊的飲食有些差異,圖為提供給圈養黑熊的飲食。攝影:廖靜蕙

原本立雯以為野生的熊,什麼水果都吃,但牠只吃蘋果,鳳梨、芭樂、番茄都不愛。於是照養團隊特別為牠設計飲食,將營養均衡的食物打碎,拌入蘋果和水煮蛋中,看牠吃得津津有味、逐漸接受,再慢慢將這些食物從小塊狀、恢復成原來的樣子。

陳元龍解釋,圈養和中途的黑熊,飲食的考量有些不同。盡量採集野外的果實給中途黑熊的食物,例如前陣子山櫻結實,和懸鉤子、台灣野草莓等,野外能找到的食物就盡量找來。

1月入住養傷,直到5月份711胃口恢復正常,從吃1公斤多的食物,到完食4公斤多的食物,排便也正常,才確認穩定適應中。目前711每餐分量約2000~2200公克,遠少於圈養黑熊的份量,目的也讓牠維持野外生活的飲食習慣與胃口。

回歸野外族群優先 圈養是最後選擇

全台救援通報的野生動物一年約2~3萬隻,徘徊在生死關頭,什麼時候該讓牠安樂死、存活下來的個體野放或圈養,每一個決定對工作人員都無比沉重。

「我們尚未計算出一隻動物從進入接受醫治到復原需要多少成本,但我們做的事,不僅只考慮延續這隻個體的生命。」詹芳澤表示,救傷過程傳遞一個重要的概念:大自然深富潛力,若人們減少傷害大自然的行為,潛力就會無窮發揮。雖然有些野生動物野放後也許成為其他動物的食物,但若因此讓上層物種延續生命,無疑也為食物鏈捕破網。

詹芳澤說,雖然IUCN野放標準重視個體是否年紀大、能不能繁殖。不過,急救站的理念是評估能生活在野外就野放;若必須收容,就盡量讓牠活得好。

「圈養是情非得已,在緊迫的生活條件下,衍生許多樣態,對動物大多都不好。」他說,動物或人都一樣,若長期處於焦慮狀態,免疫力就會降低,很多問題就出現。特生中心也將每一隻圈養黑熊故事,發展成解說教育教材,透過認識黑熊受傷的故事,看見自己的責任。

台灣目前有20餘隻圈養黑熊,分散於台北動物園、壽山動物園、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以及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前三者黑熊還兼展演的任務,後兩者純粹是收容照養,5個單位2012年成立黑熊圈養照顧專業交流的平台,關注台灣黑熊種原的保育。目前低海拔試驗站收容的4頭亞洲黑熊,經確認都是台灣亞種,也就是台灣野外原生的台灣黑熊。

陳元龍說,現況已不容許到野外捕捉黑熊提供實驗、展演,也不可能從國外進口亞洲黑熊,因此只能從圈養的族群找出解決之道;將原生黑熊集中圈養,是期待能繁殖出個體,野放補充野外遺傳基因。目前確定是台灣亞種的原生黑熊皆集中於低海拔試驗站,可惜的是,十年來沒有生產小熊。

無法在野外獨立生存才圈養 動物福利不能少

每隻動物都能適應圈養生活嗎?詹芳澤表示,動物會發展不同的適應能力,照養的重點是關注牠的生活品質好不好。若走入籠舍圈養,就須想辦法改善牠圈養的生活品質。除了籠舍空間夠大,其次就是多樣化生活環境,例如食物取得不要很快就一掃而空,而是讓牠能花點時間尋找。

回顧數十年來的圈養發展,從過去照豬養,到近年來重視動物福利,強調環境豐富化,讓日復一日圈養的生活起了變化;幾年前,特生中心引入「動物醫療照護行為訓練」,降低台灣黑熊與人接觸時的緊張情緒。「若能不緊迫,在圈養環境也會增加免疫力、減少疾病。」

照養員日復一日費盡心思「討好」圈養的黑熊,例如食物躲貓貓、製作玩具和道具,讓黑熊動腦筋想著如何操作。詹芳澤說,動物訓練超花時間,一個動作就要訓練一兩個禮拜,要哄著黑熊維持興趣,訓練員若非真心認同動物福利和生命價值,願意了解每隻熊,恐怕很難持續下去。他眼看著年輕一輩的照養員,帶著新觀念、不斷更新資訊,為圈養黑熊生活增添色彩,十分感動。

711於去年中秋節首次「落網」,當時重達83.7公斤,需五人合力才能抬至醫療台上檢查治療。資料照, 東勢林區管理處提供。

無論中途收容、野放或圈養,都有一群專業人員努力地照亮台灣黑熊的前景。

野放?圈養? 711熊生的十字路口

眼見711中途已8個月,711的下一步卻仍屬未知數。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共同主席黃美秀一個多月前前往試驗站探視711,無論傷口復原狀況、行動能力、飲食狀況都顯示良好,對人相當敏感及警戒;據此建議循正常管道、及早召開專家會議研商。

他認為,無論野放或圈養,都該向社會大眾公開資訊、交代清楚,除了重視民眾權益也須兼顧瀕危物種保育,以謀取大眾和711個體最大福祉為目標。「這是一個十分具挑戰性的決策。也是展現人熊衝突專業管理的契機。對全國民眾都是寶貴的一堂課。」

前林試所研究員趙榮台也提醒,如果不儘快送回野外,牠們對人類的供應日漸依賴,其實也就是圈養了。

而記者就「推估711下一步有哪些選項、已經中途超過半年野放機會如何」,徵詢農委會林務局,先是得到「目前對於這個議題還沒辦法回應」,其後提供最新回應:「目前正由特生中心觀察並記錄, 將根據行為評估結果召開專家會議討論 711 後續處置」。(系列報導完)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