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債”模式能否加速生物多樣性融資?

針對特定物種的「按效支付」模式可以引入尚未得到利用的私營部門資源,有助於填補全球生物多樣性融資的缺口。

本文作者為湯盈之劉勤一,首發於中外對話,遵照知識共享組織協議轉載

黑犀牛是一個極度瀕危的物種,目前非洲的野生黑犀牛僅存大約5500頭。圖片來源:Tom Kirkwood / Alamy

3月23日,世界銀行(World Bank)分支機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IBRD)宣布,將發行1.5億美元的五年期債券,用於保護南非的黑犀牛。

此次發行的「犀牛債」(Rhino Bond)——正式名稱為「野生生物保護債券」(Wildlife Conservation Bond)——是世界上首個專門用於保護某一特定物種的金融工具。它創新性地利用混合融資模式,有望填補生物多樣性融資目前面臨的每年數千億美元的缺口。

對中國來說,複製和推廣犀牛債模式可以增進其自身以及全球在這個十年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行動。

生物多樣性融資缺口仍然巨大

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和康奈爾大學阿特金森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Cornell Atkinson Center for Sustainability)發布的一份聯合報告顯示,要在2030年之前逆轉自然生態加速惡化的趨勢,世界各國和地區每年需要投入7220億到9670億美元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

但目前,生物多樣性融資仍然嚴重不足。疫情肆虐下旅遊業收入遭受重創,政府支出和私營部門資金投入削減,都讓情況雪上加霜。這給大多數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巨大的生物多樣性融資缺口。

去年十月,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一階段會議期間宣布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草案中的一個目標就是擴大融資。其目標19呼籲各方「將所有來源的財政資源增加到每年至少2000億美元……使流向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資金每年至少增加100億美元,利用私人資金,並增加國內資源調動……」。

框架有待在今年晚些時候舉行的COP15大會第二階段上審議通過。而在去年10月第一階段的會議上,東道主中國承諾向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投入15億元(2.24億美元)的初始資金以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並邀請其他國家共同出資。

如何發揮這個基金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但犀牛債開創的全新融資模式可以為如何利用該基金和其他公共財政資源撬動更多私有資本、填補全球生物多樣性融資缺口提供模板。

撬動私人融資

犀牛債旨在為保護南非阿多大像國家公園(Addo Elephant National Park)和大魚河自然保護區(Great Fish River Nature Reserve)中的黑犀牛提供融資。IBRD之所以選擇犀牛,是因為它是一個傘護種(umbrella species),很多其他物種都依賴於它。黑犀牛在塑造南非的生態系統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據國際犀牛基金會(International Rhino Foundation)的數據,非洲目前僅存5366到5630頭野生黑犀牛,屬於極度瀕危物種。

這筆總額1.5億美元的犀牛債券採用的是「按效支付」(pay-for-success)的模式。債券收益將用於資助世界銀行在全球的可持續發展計劃和項目,以及在南非創造生態保護相關的就業崗位。而五年期票息將被投入到上述的兩個犀牛保護區,而不是支付給投資者。

五年期滿後,投資者除了拿回本金之外,還有望從IBRD那裡拿到一筆「效益支付」(success payment),這筆錢的資金來自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簡稱GEF)的一筆與實際保護成效掛鉤的撥款。GEF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多邊環境基金之一,已經累計成功動員1000億美元資金。保護成效支付額度最高可達到1376萬美元,但具體金額取決於債券期限內黑犀牛種群數量增長率。黑犀牛種群的增長情況將由獨立第三方進行計量和核驗。管理諮詢公司保護阿爾法(Conservation Alpha)將計算黑犀牛種群數量的增長率,倫敦動物學會(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將負責對計算結果進行核實。

犀牛債是一種引導私人資金進入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創新方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展的全球摸底研究顯示,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目前75%到85%的資金依賴於國內公共支出。

這個模式的三個特點可以起到撬動私人資本投入的作用。

首先,犀牛債的模式利用多邊發展銀行很高的信用評級降低了風險。投資者幾乎一定能贖回本金,與保護工作的成效無關。

第二,不同於一些由綠色業務收入支持的綠色債券,犀牛債的模式引入捐贈款項,以解決保護項目缺少穩定收入的問題。全球環境基金依據實際績效支付的撥款則進一步鼓勵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將資金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

第三,不同於採用票息遞增機制的(coupon-step-up)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犀牛債的模式使投資者的利益與可持續性目標保持一致。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的合約規定,發行人如果未能實現可持續性目標,則要向投資者支付更高的票息作為懲罰。換言之,投資者短期的財務收益是以發行人無法實現可持續性目標為前提的。犀牛債的模式則將投資者的收益與某一野生生物保護目標統一起來,從而解決了這一矛盾。加之低風險的安排,這種「按效支付」的機制鼓勵潛在投資者通過逐漸增加投資投身生物多樣性保護中。

要填補生物多樣性融資的缺口,探索這樣的創新融資模式至關重要,而不是過分倚重傳統的生物保護資金來源。

犀牛債對中國生物多樣性雄心的借鑒意義

中國尚未嘗試採用犀牛債的模式。不過,中國無論在本土市場還是海外市場,一直都是綠色債券發行的大國。氣候債券與綠色債券數據庫(Climate Bonds Green Bond Database)顯示,到2021年底中國綠色債券發行總量已經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1.6萬億美元。生物多樣性主題債券儘管與其他債券品種相比發行量仍然較少,但在中國勢頭正越來越強勁。例如,2021年9月,中國銀行發行了一筆兩年期生物多樣性主題的綠色債券,募集資金5.8億美元,用於中國本土陸地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土地使用項目。

的確,中國不僅擁有蓬勃發展的綠色債券市場,投資者對綠色債券的熱情也日漸高漲。為了加大國內外保護工作的力度,中國可以隨著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成熟,提升自己的生物多樣性雄心。

具體來說,中國可以探索諸如犀牛債模式的創新工具,利用全球環境基金和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等多邊基金的力量提供與實際業績表現掛鉤的資金支持。

今年,中國將擔任第十四屆金磚國家峰會的主席國。作為峰會的預熱活動之一,第八次金磚國家環境部長會議於5月5日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會上,生物多樣性保護再次成為金磚五國共同的可持續發展願景的核心。金磚五國聯合發起成立的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是一家擁有很高信用評級的多邊發展銀行,它同樣可以發行此類債券,甚至可以以人民幣計價,並在中國的在岸市場發行。這樣一來,募集到的資金可以很容易地被用於中國國內的保護項目,產生的資本流還可以用於為海外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活動提供資金。

通過上述降低風險的措施,私營部門會更加願意進入生物多樣性領域,為接下來的十年中實現2020年後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願景貢獻力量。

翻譯:子明

本文作者為湯盈之劉勤一,首發於中外對話,遵照知識共享組織協議轉載

繼續閱讀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