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分類分級制5度研商 狐獴將成特寵  飼養規範起爭議

新聞小組 / 整理報導

狐獴是台灣當前熱門的展演動物,也被不少民眾當寵物,但是群居性的牠們往往遭到單獨飼養。 取自動物社會研究會

始於 2025 年初的「寵物分類分級管理研商會議」,至 9 月 3 日已召開至第5次。系列會議目標在建立明確的寵物分級制度,以兼顧動物福利、生態安全與公共利益,而原定的955種禁養動物,在過程中已縮減為641種,目前在台灣寵物市場中當紅的狐獴,雖被動保團體強烈要求禁養,但在相關業者和飼主力爭之下,確定將列為特定寵物;3日的會議中,飼主代表及部分與會人士則反映,官方提出的飼養設施規範過於嚴苛,未來恐導致大批棄養潮。

農業部動保司在前次(8/6)會議裁示,暫不將狐獴列為全面禁養,而是歸入「灰名單」,即在制定飼養與繁殖規範後開放飼養。然而,動保團體強烈質疑此舉,認為將帶來長遠的動物福利與生態風險。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在 9 月 2 日共同發出聲明,強調農業部若以少數飼養者與相關業者的利益為考量,將重蹈綠鬣蜥災難的覆轍。

在動保司規畫的飼養規範中,狐獴飼主至少要同時養兩隻。

兩協會指出,狐獴是群居性極強的野生動物,挖洞與社會互動是牠們的天性,難以在家庭環境中滿足。而現實中,有飼主將狐獴關在狹小鐵籠,甚至利用改造的冰箱當籠舍,這些飼養方式與牠們的自然需求背道而馳。

寵物分類分級制源自 2025 年初的新政策構想:農業部針對 955 種具高公共安全風險的家養動物名單進行討論,其中約七成已於 2022 年修訂《貿易法》列為禁止輸入,各方達成共識認同多樣化的寵物應分類分級管理。而在 8 月 6 日的會議中,955 種動物被拆分為三類:

  • 禁止飼養(俗稱黑名單)641 種:包含蝮蛇科、眼鏡蛇科、浣熊、河口鱷等;
  • 於受理輸入時加強審查 304 種;
  • 加強現有飼主責任管理(即灰名單)13 種:包含鱷龜、緬甸蟒與狐獴等。

動保司並規畫將灰名單動物納入「特定寵物」管理,要求飼主進行寵物登記、絕育,並制定飼養和外出管理,完全比照現行的犬貓管理原則辦理。

3日的會議中,討論聚焦於灰名單13 種動物的繁殖買賣業者管理規範與飼主管理原則。以狐獴為例,草案提出最小飼養底面積 20 平方公尺、必須成對或家庭單位飼養等要求。場中飼主代表對飼養設施規範提出質疑,擔憂標準過高、短期不易達成,並提醒政策推動需考量緩衝期與輔導機制,以降低棄養風險。另一方面,與會的保育協會人員與飼主代表也認同,採用高標準動物福利的門檻,將可作為抑止隨意飼養的「入口管制」。

動保司表示,所提出的繁殖買賣業者或一般飼主須遵守的飼養設施規範,均曾參酌瑞士、奧地利與日本等地的特定動物規範,但細節內容將整合各方意見後加以修訂。會議主持人、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既是寵物,是長時間相伴的動物,就不能只求養得活,而是要養得好,要動物生活快樂!」呼應了動保團體對高標準動物福利的核心訴求。

看來寵物分類分級制仍需多次會議協商,相關規範方能定案,大家不妨一起繼續關注。

浣熊早在2022年就被台灣官方禁止進口,此次列入禁養黑名單,毫無反對聲音。

【小檔案】具高入侵風險外來種動物管制輸入

2022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現為農業部)為防範外來入侵種生物影響本土生態環境,自源頭加強外來生物輸入管理,請經濟部公告修正《貿易法》中「限制輸入貨品表」,將總計約8,478種動物列為管制輸入貨品,於當年6月1日生效。

其中包含哺乳類1種、鳥類約250種、爬蟲類約1,060種、兩棲類約250種、無脊椎動物約6,800種、陸域及海域水產動物(含觀賞用淡水魚及非觀賞用之活魚)124種。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e reCAPTCHA verification period has expired. Please reload th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