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4 日,世界動物日滿一百週年。這個源於柏林的小型活動,歷經一世紀,已成為跨越國界的全球運動,匯聚無數行動與聲音。今年以「拯救動物,拯救地球」為題,既是回顧,也是展望。動物友善網推出系列專題,從團體到名人,勾勒世界動物日如何推動社會轉變,也展現動保理念在百年間如何逐步影響全球。
新聞小組 / 整理報導

2025年10月4日迎來「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一百週年的紀念。這個日子最初是在1925年由德國記者與動物保護倡議者Heinrich Zimmermann於柏林舉辦活動,呼籲大眾關注動物的權益與生存處境。4年後,他將日期改定於10月4日──義大利聖方濟各(St. Francis of Assisi)的紀念日,因為聖方濟各被尊為動物的守護聖人,弘揚著人類與動物共享大地、共生共榮的信念。
百年來,世界動物日已從歐洲的小型活動,逐步擴展為全球性運動。它不僅是一個紀念日,更是一場跨越文化、宗教與國界的集體覺醒歷程,反映出人類社會如何在不同的時代去理解與對待動物。2025年的主題更定為「拯救動物、拯救地球」。

從百年來的重大活動和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期間的演變:
1925年:Heinrich Zimmermann在柏林舉辦首場「世界動物日」活動,超過5000人參加。
1929年:「世界動物日」將日期改為10月4日,以與聖方濟各的紀念日結合,象徵精神與實踐的合流。
19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各地重新恢復並推動世界動物日,與環境保護的思潮逐漸接軌。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動物權利宣言》,讓世界動物日的理念更具國際法意涵。
1990年代:伴隨全球環境議題的崛起,動物保護與「永續發展」相互交織,世界動物日活動開始出現教育與社會倡議的新元素。
2003年:英國動物保護組識「Naturewatch Foundation」開始統籌國際世界動物日事務,建立官方網站,整合全球資訊與活動。
2010年後:世界動物日逐漸走入一般家庭與社會大眾的日常。從街頭遊行、領養活動到線上串聯,形式更趨多元。

發展至今,世界動物日已不只是形式上的紀念性節日,而是累積出多重的實際功能,包括教育功能,各國校園以世界動物日為主題,推動生命教育,提醒學子尊重生命、關注動物福利;而它也形成一個倡議平台,提供動保團體聯合發聲的機會,倡議大動物福利議題;許多國家甚至選在這一天公布或宣示新法規,如禁止馬戲團野生動物、強化寵物管理制度等。
因為世界動物日與聖方濟各的紀念日連結,許多教堂現今會特別為動物舉行祈福儀式,賦予節日宗教內涵和精神力量,而在「健康一體」和「福利一體」(One Health / One Welfare)理念的介接之下,它也成為突顯人類、動物與環境是生命共同體的重大時刻。

至於2003年接手統籌世界動物日活動的英國組織 Naturewatch Foundation,在官網上載明對世界動物日的三項期待,一是每個國家至少有一名世界動物日大使,二是提高動物的地位,確保牠們被視為有知覺的生物,第三是繼續推動全球各地展開世界動物日的慶祝活動。
一百年來,世界動物日的核心精神「尊重動物、保護動物、讓牠們有安全的生活」不曾改變,但是未來的挑戰卻益趨嚴峻,諸如氣候變遷導致的棲地縮減、工業化養殖與實驗動物爭議未歇、人畜共通新興疾病的湧現,因此,世界動物日100週年不僅是節慶,更提醒著人類:在與自然共生的道路上,動物既是夥伴,也是警示:我們如何對待牠們,正是我們如何對待自己與未來的寫照。
從1925年的柏林到2025年的全球,世界動物日走過一世紀,紀錄了人類從「利用動物」到「尊重動物」的轉變,並串連起跨越文化的共同價值。只是世界動物日歡慶百年之際,面對環境危機與動物福利等新興挑戰,是否能讓下一個百年成為真正與動物共生的世紀? 值得深思。
【小百科】
各地慶祝世界動物日的方式
歐洲:德國、義大利、荷蘭等國會舉辦大規模遊行,並有教堂舉行「動物祝福禮拜」。
美洲:美國與巴西常結合領養活動與獸醫義診,呼籲飼主責任與動物福利。
亞洲:
台灣:動保團體以校園教育、論壇和收容所開放日為主。
印度:融合宗教元素,舉行對牛與猴子的祈福儀式。
中國與韓國:以線上宣導與慈善活動為主。
非洲:在肯亞與南非,野生動物保育單位利用世界動物日呼籲關注盜獵與棲地破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