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呂幼綸/報導
野豬雖是香港的原生物種,但因近年常現身鬧市覓食,成了不少香港民眾心中的「猛獸」,並以獵殺作為解決人豬衝突的手段,幸而經過動保人士的爭取,「以絕育代替獵殺」政策在2019年4月正式上路,有望開創「人豬共融」的新局!而城市常見的野鴿,則因製造糞便和可能散播疫情,成為部分人眼中的害鳥,台北近來飽受其苦,但尚未找到控制鴿口的良方。
說到香港曾經有老虎和豹,很多人大概都難以置信,但正因為這些動物的消失,讓野豬不再有天敵,才使得野豬的數量增加,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雖然並沒有野豬的隻數統計,但從接獲的投訴案件來看,野豬不是數量大增,就是浪跡天涯、遍布全港,而非早期的僅出現於新界郊區。
漁護署表示,野豬出沒或造成滋擾的投訴案,由2013年的294件上升為2017年的738件,其中香港島的案數是由98件上升至324件,升幅為各區之冠;而2018年1月至10月更是接獲679件報案,當中有5件涉及野豬傷人。再以區域來看,除了油尖旺區之外,都已有野豬的蹤影。
儘管人豬衝突看似激增,民間又早有兩支義務性的野豬狩獵隊,是取得漁護署的特別許可,由隊員持真槍實彈獵殺野豬,近些年不但沒有派上大用,反而在2017年被令暫停行動,會有這樣的演變,固然是因動物福利意識抬頭、社會氛圍丕變,其中最功不可沒的是極力替野豬爭取權益的「香港野豬關注組」。
成立於2013年11月的「香港野豬關注組」,坦言設立動機就是不樂見野豬被汙名化、妖魔化,更不願見到沒有傷人事蹟的野豬遭到獵殺,因此倡議以TNR(捕捉、絕育、放回)控制野豬的數量,及「取締」野豬狩獵隊。
2017年是香港野豬命運的分水嶺,除了不再受到槍彈威脅,漁護署並開始執行「野豬避孕及搬遷先導計劃」,工作重點包括:針對習慣在市區覓食和在社區附近出沒的野豬施打避孕疫苗或進行絕育手術,同時將造成滋擾的野豬搬遷到遠離民眾的偏野地區。
看「野豬避孕及搬遷先導計劃」如何進行:
依據漁護署2018年公布的進度報告,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先導計劃已進行45次行動,共捕獲166頭野豬,其中78頭合適和身體狀況良好的野豬進行了避孕或絕育處理,並將121頭野豬搬遷到偏遠的郊野地點。但是這樣的成績並不是所有人滿意,2019年初就有多區議會的議員出面質疑該項計畫的成效,不過「香港野豬關注組」的成員黃豪賢表示,計畫僅上路一年,不宜過早判斷成效,反而該為香港是世界首個為野豬避孕地區的文明之舉,感到自豪。
無論如何,漁護署將持續為雌性野豬注射哺乳類動物專用的GonaConTM避孕疫苗,並在2019年底完成避孕疫苗成效檢討及實地永久絕育的可行性評估,至於野豬狩獵隊的牌照已在2019年4月1日停發,形同送狩獵隊走入歷史,讓香港往「人豬共融」的目標邁進一大步!
替野豬避孕是稀罕事,為野鴿避孕可就常見於歐美國家,亞洲的新加坡也做得很成功,但長年有「鴿害」問題的台北,卻無法向新加坡取經也採用避孕配方飼料。
台北市動保處動物救援隊隊長吳晉安說,避孕飼料能奏效,必須民眾配合不隨便餵食野鴿,無奈台北市民太有愛心,加上沒有禁止餵食的法規,處處可見餵鴿人。無怪乎市長柯文哲也只能要求依《公自治條例》,嚴格取締在公園裡餵鴿子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