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海豚是海洋中最聰明、友善的動物之一,深受人類的喜愛,世界上已經少有國家會獵捕海豚食用,儘管如此,每年卻仍有大量海豚因商業捕撈而死。一項研究顯示,近幾十年來,印度洋的海豚數量可能下降了80%以上,據估計,自1950年以來,在商業捕撈鮪魚的漁網中,有410萬隻小型鯨豚類也同時被捕獲!
2006年時,每年有多達10萬隻鯨豚類被刺網(包括流網)捕獲,其中大多數是海豚,就算到了目前,每年也仍有8萬隻鯨豚類被「混獲/兼捕」(bycatch),這項研究發表在《瀕危物種研究》(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期刊上,研究以商業刺網中捕獲的海豚數量變化,來計算印度洋的海豚數量變化,作者表示,印度洋的刺網漁業實際上沒有得到管理,並可能是現今鯨豚類動物面臨的最大問題。
研究由馬爾地夫Manta Marine組織的安德森博士(Charles Anderson)領導,研究團隊估計,印度洋的海豚數量可能只剩下1980年前的13%,在這個年份之後,人們開始在印度洋大規模捕撈鮪魚。研究作者之一、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的穆斯蒂卡(Putu Mustika)博士告訴《衛報》(The Guardian),大多數海豚意外被刺網捕獲的消息並未被回報,動物有可能直接被船隻丟棄。
被從印度洋拉出的鮪魚,約有3分之1是被刺網捕獲,這種漁法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保育人士的關注,因為它們不僅捕捉到有價值的鮪魚,還糾纏了許多其他物種,包括海豚、鯨魚、鯊魚和海龜。
在這項研究中,由於資料組的不足,作者承認對海豚影響的估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且沒有嘗試區分受影響的不同海豚種類,但是作者補充表示:「儘管如此,他們的確凸顯了印度洋刺網漁業對區域鯨豚類族群的潛在影響,以及需要大幅改善的監測、減罪和管理需求。」
作者以1981年至2016年間在澳洲、斯里蘭卡、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的10個計畫結果,可靠地統計了混獲數量,用於推斷在印度洋漁業中總共捕獲了多少鯨豚類,範圍涵蓋24個國家,結果顯示,1950年至2018年間,印度洋刺網漁業捕獲了約410萬隻小型鯨豚類動物。伊朗、印尼、印度、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是使用刺網捕撈最多鮪魚的國家,僅隨其後的是阿曼、葉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坦尚尼亞,這9個國家幾乎佔了所有的海豚捕撈量。
穆斯蒂卡說,伊朗和印尼沒有回報混獲數量,而其他國家提供的有限數據,可能並不可靠。研究指出,伊朗平均每年捕撈214,262噸鮪魚,是印度洋刺網漁業中收穫量最大的一國,每年可能混獲30,302隻鯨豚類。
研究發現,目前每捕獲1000噸鮪魚,也將捕獲約175隻鯨豚類,穆斯蒂卡說,這些動物中的絕大多數會死亡,「這是痛苦的死亡,海豚很聰明,但因為水中的漁網很薄,海豚的聲納會錯過它們。」研究認為混獲的估計也可能太低,因為這些數字不包括在海上就被丟棄、未能上陸的鯨豚類,以及那些自行逃脫漁網,但隨後因重傷死亡的動物。
但穆斯蒂卡表示,不應該因此就將漁民視為「海豚殺手」,因為當海豚被誤捕時,漁民也不高興,她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能包括和漁民合作,說服他們從刺網換成其他漁具,「方法必須有技術性,並使用更具永續性的漁具,直接對這些漁民施以禁令不是發展中國家的解決方案。」她表示了解印度洋存在著「政治實體」很重要,那裡有成千上萬的相對貧困的漁民,以及他們的家人,需要依靠刺網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