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動物新聞網
原標題:藻毒引發肝衰竭 愛犬池塘戲水暴斃
譯寫人 小陸
2019年8月8日晚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威爾明頓的2位飼主帶著3隻愛犬到附近池塘玩水。離開池塘15分鐘後,其中1隻西高地白㹴突然癲癇發作,飼主以為牠被不明生物咬傷,緊急送醫。不久,另1隻西高地白㹴和混種貴賓也開始抽搐並出現急性肝衰竭的症狀。數小時後,3隻狗兒全數暴斃,凶手則是2位飼主連聽都沒聽過的──藍綠藻(Blue-green algae)
藍綠藻又稱藍綠菌(Cyanobacteria),它其實是細菌,但因群落外觀跟藻類相似,故有藍綠藻之名。這種微生物除非大量聚集成群落,否則肉眼無法辨識。英國動物福利組織藍十字(Blue Cross for Pets)提醒,藍綠藻雖非一定有毒,但很難從外觀判別,因此最好避免讓狗兒接近湖泊或池塘這類靜止水域。
藍綠藻濃度整年都在變化,不過在天氣炎熱、雨量較少的夏季最易過度增殖,形成藻華(Algal bloom),使水面呈現藍綠色或碗豆湯的顏色,也可能看似漂浮於水面的藍色或綠色油漆,或者被風吹至岸邊堆積呈泡沫狀;然而,即使在未覆蓋藍綠藻的地方玩水,如果該水域某處有藍綠藻,毒素便可能溶入水中。
數小時內失去3隻愛犬的北卡羅來納州飼主即表示,雖然網路上搜尋到的藍綠藻照片看起來都髒兮兮的,她們當晚去的池塘卻是相當清澈,其中2隻西高地白㹴甚至沒有下水,只是在岸邊的泥土地玩耍。而因為藍綠藻有時不易辨識,北卡羅來納環境品質部(DEQ)自2012年起就定期更新該州的藻華線上地圖;但飼主認為還不夠,希望政府在危險水域設置警告標誌。
這類夏日戲水死亡的不幸事件不斷上演。就在北卡羅來納州3隻狗兒死亡2天後的8月10日早上,喬治亞州的1對新婚夫妻帶他們的邊境牧羊犬到一片綠油油的湖泊暢泳,約30分鐘後的回程車上,愛犬先是發出奇怪的聲音並嘔吐,隨後便無法站立。儘管飼主火速帶愛犬急診,狗兒抵達醫院時已不幸腦死。
有些藍綠藻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毒素,有些會產生臭味物質。例如微囊藻(Microcystis)、顫藻(Oscillatoria)、魚腥藻(Anabaena)和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會產生肝毒素,若攝取達一定分量,狗兒數小時內可能出現嘔吐、腹瀉、黃疸、癲癇等症狀,急性肝衰竭而死;就算分量不足以立即致死,長期接觸亦可能累積於肝臟或膽囊中,造成慢性中毒。
魚腥藻除了會產生肝毒素之外,也跟尖頭藻(Raphidiopsis)一樣會釋出神經毒素和臭味。接觸到神經毒素有可能引發痙攣或麻痺,而麻痺部位若是呼吸所使用到的肌肉,就有致死之虞。美國24小時寵物中毒熱線(Pet Poison Helpline)指出,藍綠藻對犬貓都有毒性,且目前沒有解毒劑。
除非政府定期監測、公布數據並設置警告標誌,民眾有時很難自行判斷水中藻毒含量是否已達致毒濃度;狗兒一旦出現異狀,也很難馬上聯想至藻毒。2019年8月3日刊登在《毒物》(Toxins)的最新研究則發現,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的中毒狗兒在尿液測得的含毒量最高,以尿檢確診不但方便,而且可能比血檢更加精準。此外,研究人員在倖存犬的尿液裡驗出超標微囊藻毒素長達2個月以上。
雖然台灣目前尚未傳出藍綠藻急性中毒死亡的犬貓案例,但藻類專家吳俊宗教授於2014~2015年調查台北市5座公園的池塘發現:大安森林公園的大池塘有微囊藻、台大醉月湖有顫藻和柱孢藻、大湖公園有魚腥藻、碧湖和後山埤公園則有魚腥藻和尖頭藻。5座公園的池塘均為超優養水質,且大湖和後山埤公園已形成藻華現象。
吳教授在講座中提及,造成藍綠藻優勢滋長的最大因素為有機汙染,其次為氨氣汙染與磷汙染。前述大湖、碧湖和後山埤等公園最主要的有機汙染來自於釣客使用的魚餌和家庭汙水,大安森林公園則可能是遊客餵食所致。若不持續監測,並設法改善水質,有害藻華(Harmful algal blooms, HABs)難保不會一發不可收拾。
比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有時更難追溯源頭。飼主遛狗時,尤其在春季到初秋之間,最好避免讓狗兒喝公園池水或在岸邊玩耍嗅聞,也應避免在靜止水域戲水。倘若看到死魚或聞到惡臭,請立刻將狗兒帶離現場。至於那些公園的釣魚愛好者,吳教授則建議不要食用釣到的魚兒,以免攝取魚體內累積的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