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遭私養:一生的身心囚禁

記者 李娉婷/報導

月前一隻被人飼養15年的台灣獼猴遭到棄養,好不容易才找到有獼猴照養經驗、能夠接手的民眾,但生活環境改善後,該獼猴仍時常表現出落寞之情;在今(2019)年台灣獼猴從保育類降級成一般類野生動物後,違法私養的目擊也開始增加,許多民眾看小猴子可愛、黏人,就興起飼養之意,其實這樣的做法不只違法,還會造成野生動物一生無法恢復的創傷⋯⋯

在台北被人飼養15年後遭棄養、無法再回到野外的台灣獼猴「妹妹」,在民間團體的協調下找到了嘉義一位有經驗的民眾協助飼養,妹妹來到新環境後常常望著遠方發呆。   李娉婷/攝

圓滾滾的大眼睛、小小的四肢/身軀、脆弱又不具攻擊性,動物的嬰兒時期,總是能激起人的保護慾,有時甚至是佔有慾,平時不易接觸到的野生動物更是如此,其中,與人相似的各種靈長類動物幼獸,就常常成為人類非法飼養的目標,在台灣,台灣獼猴是除了人類外唯一的靈長類動物,民間私養嬰猴也一直存在,但可愛、依賴人的嬰幼兒時期過去後,這些被人自私豢養的台灣獼猴,面對的往往是過小的空間、不夠豐富的食物來源、卻乏同伴的空洞生活,以及由各種問題引起的情緒焦躁。

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表示,非專業單位照養獼猴,首先會遇到的就是空間問題,民間有些飼養案例,政府會規定一隻獼猴要有3坪以上的生活空間,但相較於在野外能在山區樹木間移動的廣大距離及豐富的環境,其實這樣的大小對獼猴來說還是不夠,也因此那些被圈養在密閉空間的獼猴往往脾氣暴躁,就算是專業的野生動物照養機構,也時常需要改變動物的圈養環境,進行豐富化,才能「盡量避免」動物出現行為問題。

今(2019)年5月,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查獲一起獼猴私養案,才6個月大的嬰猴被飼養在相當狹窄的鐵籠中。    資料照(基隆市動物保護防疫所/提供)

另一個私養者無法處理的問題,就是獼猴的發情期,許多人看獼猴小時候可愛就偷偷飼養,長大後覺得獼猴「性情大變」,但那其實才是牠們的本性——無論幼時如何黏人,野生動物長大後出現野性幾乎是必然,而這點在雄猴上尤其明顯,特別是在發情期,一位曾從嬰猴時期開始照養過台灣獼猴、與該獼猴相當親近的收容人就表示,就算他與獼猴這麼親,也在牠發情時被狠狠咬過大腿。

台灣獼猴是雜食性動物,餵食米飯、水果、優酪乳等食物,對一般民眾來說雖不成問題,但在野外,獼猴的主食是種子、果實、嫩葉、昆蟲,那些被飼養在野外半開放空間的台灣獼猴,還有機會拔拔草、抓抓小蟲,像是月前被台北市動保處委託民間飼養的台灣獼猴「妹妹」,就還能在草地上抓小蚱蜢吃,但過去生活在頂樓的妹妹,只能吃飼養者提供的食物,現任飼主蔡先生說,妹妹剛來到他這時,除了炸物外,幾乎不怎麼吃其他食物,可能就是前任飼主常常給牠吃油炸食品。

台灣獼猴「妹妹」現在生活在半開放空間中,除了接手的飼養者提供的食物外,也會拔草吃草嫩嫩的根莖部,或抓小蚱蜢來吃。   李娉婷/攝

此外,飼養野生動物還要面對棘手的醫療問題,不只是動物有狀況時該如何就醫,還有飼養者需面對的「人畜共通傳染病」風險,一般飼養兩棲爬蟲類、鳥類等非犬貓寵物的飼主,帶寵物就醫都不方便了,何況本就不該在民間有就醫需求的台灣獼猴?林美吟指出,就算高雄有壽山這樣一個有台灣獼猴的景點,他們平常接獲獼猴救傷通報也只有一間動物醫院能協助治療,當民眾私養的台灣獼猴出現健康問題時,不是每個縣市都能找到醫療資源。

那麼,讓動物再回到野外生活呢?這對剛被人發現、飼養沒多久的野生動物來說,或許還有機會,但林美吟表示,那些從幼時就與人緊密生活的台灣獼猴,不懂得如何和猴群相處、不知道與人類該保有的距離,幾乎已經沒有機會再學會「如何當野生動物」了。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