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依附人 如同人類嬰兒和小狗!

記者 李娉婷/報導

一般人對貓狗的印象是,狗狗相當依賴照顧者,貓咪則冷淡獨立,連許多貓飼主都這樣認為,不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貓咪對飼主的依附,類似於狗和嬰兒對照顧者的依附,牠們與人類間也存在緊密的連結——也就是說,你的貓確實愛你、需要你,只是牠不表現出來。

奧瑞岡州立大學人與動物互動實驗室的研究員維塔萊(Kristyn Vitale)展示了一隻貓的安全依附行為。   取自NBC News(©Oregon State University)

狗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牠們善於交際、忠誠和順從,但談到人與貓的關係,往往被認為更具有交易性:超然、神秘又獨立的貓,只因為人類的餵養而與我們同在——現在,這樣的印象有科學研究來打破!

科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週一(23日)刊出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的主要作者、奧瑞岡州立大學動物行為科學家維塔萊(Kristyn Vitale):「我得到了很多的意見說︰『噢,我知道這個,貓喜歡和我互動』,但是在科學中,只有經過測試才能證明這些。」在動物行為研究方面,貓的進度落後於狗,許多科學家認為,貓咪不是社交動物,但是最近已經有越來越多研究,開始深入探討貓的社交生活。

維塔萊表示:「貓不是很在乎或不會回應人的想法是錯的」在2017年的一項研究中,維塔萊和她的同事發現比起吃飯或玩玩具,大多數貓更喜歡與人互動;2019年的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貓會根據人對貓的關注程度來調整其行為;還有研究發現,貓咪對人類的情緒相當敏感,並且知道牠們自己的名字。

為了了解貓咪是否會對飼主產生依附行為,維塔萊和同事們設計了一項研究,並招募了79隻小貓和38隻成貓的飼主參加「安全基礎測試」,這項實驗通常用於測試狗和靈長類動物與照護者間的情感連結,類似的測試也被用於嬰兒,理論是嬰兒與照護者間會形成先天的連結,讓嬰兒表現出靠近照護者的強烈渴望,過去的研究顯示,狗的行為非常類似於嬰兒對照護者展現的行為。

在歷時六分鐘的實驗中,飼主和貓咪進入一個他們不熟悉的房間,兩分鐘後飼主離開房間,只剩下貓或小貓——這對動物來說可能是一個充滿壓力的經歷,再兩分鐘後,飼主回來時,研究人員觀察貓的反應。

大約三分之二的貓咪上前迎接回到房間的飼主,然後再回去探索房間,並定期回到飼主旁邊,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些動物對飼主屬於「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類型,這意味著牠們在不熟悉的環境下將飼主視為安全來源。維塔萊補充表示,貓咪的這種行為可能代表著:「一切正常,我的主人回來了,我感到舒適和放心,現在我可以回去探索了」

大約有35%的貓則是表現出「焦慮依附型」(insecure attachment),牠們迴避了飼主,或者當飼主回到房間時緊緊抓住他們;維塔萊說,迴避並不表示這些寵物與飼主的關係不好,而是牠們並不認為主人是安全和緩解壓力的來源。

一隻貓咪坐在人的腳上,展現出焦慮依附型行為。   取自NBC News(©Oregon State University)

而這項研究成果,和狗以及人類兒童的類似研究相似,在人類中,有65%的嬰兒表現出對照護者的安全型依附行為,而58%的狗也是如此。

在第一輪測試後,研究人員讓一半的貓咪加入為期六週、一週一日的訓練和社交課程,另一半則維持作為對照組,訓練結束後再次進行測試,但研究人員發現了相同的結果,這表示訓練對貓咪對飼主的依附行為沒有影響,維塔萊表示,這項結果表明一旦貓咪與人建立了連結,似乎就會保持穩定。

《動物星球》頻道「管教惡貓」(My Cat from Hell)主持人、貓咪行為專家傑克森‧蓋勒克西(Jackson Galaxy)告訴《NBC News》,這項研究成果有助於破除貓咪高傲、與飼主之間沒有強烈連結的迷思,「我們正在透過『狗色眼鏡』看貓,我們對牠們感到失望,因為牠們不會搖尾巴、不會在門口迎接我們,不會展現出那些人類認為的愛的表現方式。」

維塔萊與她的同事計畫更深入地研究貓和人之間的關係,並測試特定的干涉措施是否可以幫助貓咪建立早期的連結,進而使牠們更有安全感,以盡早被領養,維塔萊說:「我們對貓的了解愈多,就越能看到牠們是社交動物。」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