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在過去數十年中,全球活體動物交易量翻倍成長,直到最近一次統計,每年有近20億隻農場動物在國際間移動,但是標準不一的規範,意味著動物可能會在某些旅途中被置於危險狀態,或者在到達目的地時遭受殘酷對待。
歐洲國家一向給人對動物福利高要求的觀感,但事實上,活體出口正是在歐洲蓬勃發展,以高標準為傲的歐盟,運輸動物福利更是漏洞百出,連2005年推出的規範都無法落實。是什麼導致這樣的情況?除了世界各地越來越高的肉類需求外,還有其他複雜的原因。
過去20年,歐盟已成為全球動物出口中心之一,動物在集團內部移動的距離越來越長,並有數量穩定成長的活體動物,被出口到非歐盟國家。長期以來,歐盟有引以為傲的高動物福利標準,1991年即有在運輸期間的動物保護規範,2005年歐盟執行委員會更是推出了有關動物運輸的法規,在當時遠遠領先世界其他地區,但是在2018年,丹麥歐洲議會議員Jørn Dohrmann要求檢查2005年法規的執行現況,發現了其中漏洞百出的動物福利問題。
調查發現動物被粗暴的經手、運輸車輛不適當、運輸數量過多、高溫、動物無法飲水和進食、報告和檢查狀況不一、對違法行為的處罰差異極大(某些國家的罰款是其他的10倍),並且沒有蓄意違反規定的營運商的集中記錄。而Dohrmann的發現只是許多調查中最新的一個,各地都有違反相關法規的情況發生。
荷蘭歐洲議會議員Anja Hazecamp告訴《衛報》(The Guardian):「我們幾十年來都知道出了點問題,我們真的以為隨著新的運輸法規出現,情況將會開始改變,但是事實上還是看到和90年代相同的老問題。成員國說他們也想做點什麼,但他們想要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歐盟執委會說,他們需要成員國採取行動,所以,相同的狀況現在還在繼續。」
世界農場動物福利協會(Compassion in World Farming, CIWF)首席政策顧問Peter Stevenson表示:「目前缺乏的是歐盟執委會和成員國級別的政治意願,好重新配置歐盟畜牧業以避免動物長途跋涉。」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資料庫,歐盟的活體出口產值已經從2000年的10億美元,增長到了2018年的30億美元,不到20年間增長了三倍,而增長的原因很複雜,歐洲跨境貿易的解放,以及越來越分散的農業系統,意味著食品生產商越來越多地利用不同國家的成本差異。
例如,因為母豬的育成率更高,丹麥生產的小豬比波蘭的便宜,但是波蘭的勞動力成本及動物福利要求都更低,養豬更便宜,結果就是2018年有500萬頭小豬被從丹麥運輸到波蘭。
最重要的是,歐盟已經向東部擴展,包括那些農村人口和農業區眾多,但加工設施有限的國家,而歐盟的標誌使得這些國家的動物對買家更具吸引力,如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拉脫維亞、捷克等國,都已經建立了活體出口區。
屠宰場越來越大、越來越少的趨勢也是一個關鍵因素。這和美國的趨勢類似,在美國,屠宰場變得更大、更集中的時間要早的多,根據動物福利研究所(Animal Welfare Institute)的數據,美國的屠宰場數量從1970年代的近8,000間,下降到2018年的近3,000間;而在英國永續飲食基金會(Sustainable Food Trust)監測的地區中,紅肉屠宰場的數量也從1971年的約1,900間下降到2018年的249個間。
國際食品諮詢公司Gira的Rupert Claxton指出,現代消費者對於廉價肉類的期望,加上勞動力短缺和法規的要求,為生產者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人們不會購買價格高出三倍的肉,而移動屠宰場的勞動力成本將非常高」,Hazekamp也同意道:「只要我們繼續認為食品生產不會花太多錢,我們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