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提供
原標題:疫情沒遊客使盜獵激增 柬埔寨國鳥也遇難 3隻極危大䴉遭加保扶毒死
大䴉的體型龐大,站立身長可達1公尺以上,體重可超過4公斤,一度被認為已經從柬埔寨滅絕。1993年,科學家與國際野生物保育學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簡稱WCS)合作,在柬埔寨與寮國的邊境上,重新發現這種大鳥,自此便可在柬埔寨記錄到小而穩定的大䴉族群,大多分布在該國北部平原。IUCN紅皮書名錄目前將大䴉(Giant Ibis, Thaumatibis gigantea)列為「極度瀕危級」(Critically Endangered, CR),這也是柬埔寨的國鳥。
全球僅存不到300隻 柬埔寨盜獵者以加保扶毒死3隻極危大䴉
今年4月初,柬埔寨柏威夏省(Preah Vihear province)的切普野生物保護區(Chhep Wildlife Sanctuary)發生一起盜獵事件,造成3隻大䴉死亡。據WCS表示,這個數量相當於是全球1-2%的大䴉族群。
「當全球僅存不到300隻個體,3隻成鳥的死亡事關重大」,WCS在柬埔寨大湄公河流域的區域主任普爾(Colin Poole)告訴Mongabay,「大䴉的繁殖速度並不快,而且牠們在柬埔寨北方的分布範圍相當小。牠們面對干擾的脆弱度低,且生性害羞。所以一次有3隻鳥遇害是很嚴重的事情。」
盜獵者在保護區內一處乾涸的水坑裡倒入「加保扶」殺蟲劑,3隻大䴉隨後喝下了這些致命的液體。
「歐洲和美國很早就禁止使用加保扶」,普爾表示,「這種殺蟲劑對鳥類來說毒性很強,但又便宜而且容易取得。」
盜獵者可能是想要取得大䴉的肉,僅管鳥肉可能已經受毒物污染。
「他們基本上認為只要趕快取出內臟,就不會有問題」,普爾說,「然後他們不是自己吃,就是拿到市場上販賣,沒有人會知道他們的鳥肉從何而來。」
生態旅遊業因武漢肺炎而暫停 盜獵更猖獗
WCS指出,過去10年,大䴉為柬埔寨北部平原帶來數千名國際遊客,以及數千美元收入。然而大䴉卻持續受到棲地破壞的威脅,如今盜獵也讓這種稀有物種的處境越發危殆。
柬埔寨北部過去雖然也有盜獵紀錄,但自從這裡的生態旅遊業因武漢肺炎(COVID-19)而暫停,盜獵事件發生的頻率更是大增。WCS表示,除了最近死亡的3隻大䴉之外,3月底在柬埔寨的Prek Toal保護區(同時也列名拉姆薩國際重要濕地)也發現有超過100隻彩鸛(Painted Stork, Mycteria leucocephala)遭盜獵。在最近幾週,盜獵者還毒害了白翅棲鴨(White-winged Duck, Asarcornis scutulata)、赤頸鶴(Sarus Crane, Antigone antigone)等多種鳥類。
「當收入流中斷,而且排除砍樹或獵捕鳥類等選擇,人們還可以從事哪些替代工作呢?」普爾說,「我們現在正處在充滿挑戰的時刻,必須要想辦法提供這些村民直接幫助,讓他們不用為了生存而剝削自然資源。我們正在想辦法增加就業機會,像是雇用更多護管員、鳥導,以及聘請村民來協助更新和維修我們的生態旅遊設施。」
普爾指出,柬埔寨並不是唯一一個在武漢肺炎期間遭遇盜獵事件上升的國家,這在東南亞各國是個共同的趨勢。
「我有和一些同事討論,我們都觀察到盜獵、狩獵、非法夷平土地等事件的發生頻率上升,而我們都在想該怎麼辦」,他說,「情況在好轉之前可能會越來越糟,所以我想我們作為保育工作者,應該要努力去思考該怎麼跟當地人合作,並幫助他們度過這個艱困的時刻,好讓未來半年或一年後我們雙方都還能獲益。」
刑罰之外 獎勵友善大䴉農作 持續落實社區參與保育
雖然殺害大䴉的盜獵者可判處5年有期徒刑,但普爾認為若要遏止這些事件再次發生,相較於懲罰,教育和社區參與是更好的方法。
「我們會持續在村落落實教育工作」,他說,「我們正試著幫助村民了解這些鳥類的現況、讓他們知道許多生態旅遊都和維繫這些鳥類的生存相關,以及告訴他們,吃這些遭受毒害的鳥會面臨哪些長期的健康風險。」
WCS也計劃和當地的夥伴單位Sansom Mlup Prey(SMP)合作,擴大辦理獎勵農民協助保護大䴉和其重要棲地的稻米栽植計畫。
「這個種稻計畫真的運行得非常好」,普爾說,「我們正在想要怎麼樣在下個月開始種稻時,邀請更多農民加入。這是一種能夠確保農民在狩獵和伐林之外,獲得收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