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筆戰留下什麼? 近三年獼猴討論串數據分析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劉羽芯(台灣大學社會系學生);數據分析:劉岱宜(中山大學資管所研究生)

環境資訊中心編按:2019年台灣獼猴移除保育類動物,但除了專家學者的一錘定音,網路社會和現實社會上,也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應對之道——人猴衝突與網路筆戰仍不停歇。台灣獼猴保育之路,能夠走出學術象牙塔,回歸人與動物關係的本來面貌嗎?此系列文章從歷史出發,描繪獼猴保育的社會百態,並第一線採訪收容所照養員、獵人、人猴關係研究員與學者,更與資管研究所合作,進行網路聲量分析。探討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那道無法跨越的距離。

台灣獼猴近年因與人類衝突、以及移除保育類名單,在網路上引起熱烈討論。我們以程式分析近三年和台灣獼猴有關的網路討論文章,以便更深入了解一般大眾對於台灣獼猴的看法,

對象選擇台灣本土最大網路論壇批踢踢實業坊中,平時熱門看板第一位的八卦版,八卦版維持非熱門時段5000人、熱門時段1萬人以上的人氣,在台灣網路論壇中深具指標性,再以Python爬蟲程式,「台灣獼猴」、「獼猴」為關鍵字搜尋,分析2017年1月1日到2020年1月1日獼猴相關貼文。

四、1字詞頻率前100高的文字雲
字詞頻率前100高的文字雲。製圖:劉岱宜。

首先進行文章的字詞分析,2017到2020年間,獼猴相關貼文的標題斷詞可以分為「對付獼猴」、「獼猴危害」、「數量過多」三大類。

「數量過多」類別中的字詞較少,如「氾濫」、獼猴「生育率」增,相較之下「對付獼猴」的字詞豐富許多,「先殺後烤」、「被燒烤」、「好吃」、「打獼猴」、「漆彈」等。而「獼猴危害」的相關討論中則以農民為主要受害者,出現「農民生計危害」、「撒野」、「攻擊」。其中「墜谷」則與婦人墜谷後遭獼猴攻擊的新聞報導有關。

綜觀整體討論文章,共195篇,討論度低,且話題的出現多半與「農損嚴重」、「搶中山大學宿舍」、「抓傷遊客」一類的新聞負面報導有關,也連帶引發如「當保育類很囂張」、「很多人類被獼猴姦淫擄掠」等負面回應。

以時間流為橫軸,文章數量為縱軸繪製網路聲量折線圖,三年來共有三次的聲量高峰。首波高峰出現在2018年1月22日,玉山傳出獼猴傷人事件,第二波則在2018年4月9日,林務局研議將獼猴自保育名錄中剃除。最後,三年來輿論高點,討論熱度遠超過前兩波高峰,是2018年6月25日,林務局確定將台灣獼猴從保育類調降為一般類的日子[1]

四、2  2017.1.1-2020.1.1文章數量折線圖(註2)
2017.1.1-2020.1.1文章數量折線圖註2。製圖:劉岱宜。

網友情緒爆發,多數鄉民支持林務局決議,認為獼猴過多,甚至應予以撲殺,「想怎麼修理台灣獼猴」、「獼猴怎麼吃才好吃?」、「陸戰隊鑑測多項抓獼猴有沒搞頭」等評論湧現,雖然也有少數民眾留言表示擔憂「降為一般動物鐵定瞬間少一半」,但仍以不友善的留言居多。

因為數量過多,所以造成危害,這樣的因果關係在論壇的回文與推文間重複被肯定,其中積累的情緒能量在移除保育類的結果出爐後爆發,林務局「降級無關乎農損」、「移除後仍不可隨意捕殺」的呼籲,就這樣淹沒在「開放獼猴很好,這樣辦桌就多一道手路菜」、「聽說猴腦很好吃」等討論中。

值得注意的是,討論真實獼猴數字的貼文,只佔小部份,數量過多的訊息來自於農損、遊客衝突的相關報導,這顯示出數字並不是牽動人類對於獼猴議題看法的主要因子,而是他們怎麼與我們有關。

註釋

[1]:2019年11月5日的討論聲量,為討論韓國瑜在北農期間是否以中國獼猴桃冒充奇異果的文章為主,與台灣獼猴較無關聯。

[2]:利用R語言套件,依據每日發文篇數畫成每日發文折線圖,並利用jieba斷詞套件接貼內容斷詞。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