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大約有10%至20%的兒童與青少年受到精神及情緒問題困擾,這樣的情形在香港也不例外。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統計,香港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服務個案不斷上升,2015年至2019年度就增加近上萬宗個案,顯現香港兒童與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亟需被重視。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香港大學教授黃蔚澄帶領團隊與「伴讀犬」(Reading Education Assistance Dogs)合作、開發教案,深入小學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伴讀犬的力量大,不僅能幫助孩童情緒穩定、降低孤獨感,更能提升他們的學習成效!
香港大學於6月17日舉行《童狗有話兒》研究發表會,這是由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黃蔚澄帶領團隊進行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藉由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Therapy)的手法,預防青少年自殺,並在過程中推廣動物福利觀念。
《童狗有話兒》團隊與多個治療犬(therapy dog)團體、動保團體合作,包含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Hong Kong Animal Assisted Therapy Association,HKAATA)、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學會(Hong Kong Institute of Animal Assisted Intervention,HKIAAI)、唐狗會(Mongrel Club)和亞洲動物基金(Animals Asia)。在這些組織的幫助下培訓出穩定、互動良好的「伴讀犬」,並設計教案深入國小,觀察學童在伴讀犬的陪伴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改變。
課堂中,學童會在伴讀犬旁邊朗讀繪本,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如何與狗相處,包括如何與狗打招呼、要先將手伸出給狗狗嗅聞、不要捉住狗狗的尾巴等。研究團隊表示,課程總共有6節,除了與動物互動的題材外,也有章節是協助學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面對離別失落的主題,繪本全由團隊親自撰寫繪製,內容是改編自7隻真實狗狗的故事,希望藉此提升學童的學習興趣。
這項計畫從2018年開始實行,至今已經有超過11所學校加入,共有1,200名小二、小三的學童參與。3年過去,研究團隊蒐集了學生的情況和家長的看法,發現課程不僅提升了小學生的學習意願,還改善了他們的行為及情緒問題,與父母的關係也有所改善。在研究中,學童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同理心都有明顯上升,過度活躍的行為也大幅下降,學童變得更安定和專注。這樣的互動也能降低學童的孤獨感,一名學童向研究團隊表示:「我喜歡《童狗有話兒》,因為有狗狗作伴。當狗狗看著我時,我覺得牠會保護我,感到沒有那麼孤單,比較開心。」
疫情期間,《童狗有話兒》也開發了線上課程,將課程內容製作成短片或視訊授課,不變的是永遠有「伴讀犬」陪伴學童。雖然無法實際接觸,但參與線上課程的學生和老師仍給予課程相當正面的評價。
黃蔚澄指出,研究結果顯示,動物輔助教學可以有效提升學童的社交情緒和同理心,在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學童身上成效更為明顯。然而,黃蔚澄也強調,動物輔助治療、動物輔助教學的從業者應該更關注服務動物的福利,他說:「人類不能為了自私去利用狗,不要因為(伴讀)有意義,就利用動物生命去幫助人。家長更不應該為了提升兒童的社交情緒能力,倉促地購買或領養動物。」
伴讀犬制度其實在美國行之有年,專門訓練、媒合伴讀犬的團體R.E.A.D(Reading Education Assistance Dogs)從1999年就開始推廣伴讀犬制度,至今已深入許多社區圖書館、國小。雖然R.E.A.D並未親自設計教案和繪本,但單純只是伴讀犬陪在孩童身邊,也能有效地降低學童的壓力,也讓他們培養出更多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