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甘蔗蟾蜍(cane toad,又名海蟾蜍)身上具有毒腺,起初引進澳洲是為了控制害蟲,然而在沒有天敵、繁殖能力強的情況下,牠們成為入侵物種,目前有2億隻甘蔗蟾蜍分布在澳洲各地,嚴重影響澳洲本土物種的生存。近期有一篇研究指出,由於無天敵,甘蔗蟾蜍開始同類相殘,競爭反而讓甘蔗蟾蜍發育速度翻倍,減少被吃掉的機會。專家擔心,隨著甘蔗蟾蜍越來越強勢,入侵速度恐怕會越來越快。
綜合外媒報導,在最新一期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雪梨大學首席研究員Jayna DeVore發現了澳洲入侵物種甘蔗蟾蜍的秘密。隨著族群數量快速增長,甘蔗蟾蜍竟開始同類相殘,成年的蟾蜍吞食大量蝌蚪,而蝌蚪為了生存,發育速度出現翻倍增長,藉此減少被吃掉的機會。Jayna解釋:「如果捕食者正在找尋蝌蚪,那對蝌蚪來說,發育時間當然是越短越好。」
甘蔗蟾蜍原產於南美洲,1920年代澳洲昆士蘭州的農民認為甘蔗蟾蜍是完美的捕食者,可以吞噬破壞甘蔗田的甲蟲,然而由於沒有天敵,甘蔗蟾蜍的數量從最初的102隻增長到現在超過2億隻。此外,甘蔗蟾蜍的繁育力極強,雌性蟾蜍一次可產下超過1萬顆卵,DeVore解釋:「這些卵剛孵化出來時,幼體還不能游泳或進食,所以牠們幾乎只能躺在池塘底部,直到發育成蝌蚪。」
由於族群數量越來越多,尚未發育的蝌蚪成為蟾蜍的目標。DeVore認為,這些蟾蜍不僅獲得食物,同時也減少未來的資源競爭者,她說:「我第一次在野外看到這種行為時,我真的很驚訝。」為了確定這種行為是否為常態,DeVore和她的同事將澳洲入侵物種甘蔗蟾蜍與南美洲的原生甘蔗蟾蜍進行比較。進行了500多次的實驗後,DeVore確定了這是甘蔗蟾蜍族群數量「過剩」的結果,她解釋:「南美洲的蟾蜍也有吃蝌蚪的行為,但我們發現澳洲的蟾蜍食用蝌蚪的機率是南美洲的2.6倍。」而年輕的蝌蚪為了「反擊」,發育速度居然增長一倍,DeVore補充:「這些蝌蚪有更高的可塑性,牠們反應迅速,能夠嗅聞出成年蟾蜍的氣味。」
這樣的發現讓DeVore喜憂參半,她說:「甘蔗蟾蜍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但我不會指望牠們把自己吃到滅絕,因為吃蝌蚪的成年蟾蜍仍然獲益許多,這些『成功的』蟾蜍體型更大,未來還有可能更快地入侵澳洲其他地方。」DeVore話鋒一轉表示:「好消息是,同類相殘行為能控制甘蔗蟾蜍的族群增長,至少牠們的族群數量不會無限制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