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喵叫或是發出呼嚕聲,這些貓咪所發出的聲音背後有涵義嗎?瑞典隆德大學(Lunds universitet)語言學家Susanne Schötz因為愛貓而投入貓叫聲的研究,發現了貓咪發出叫聲主要是為了與人類溝通,還整理出19種不同的貓叫聲及背後的涵義。這份2019年的研究近期獲得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又名幽默諾貝爾獎)的生物學獎,也讓人們再次關注貓叫聲背後的秘密。
綜合外媒報導,搞笑諾貝爾獎由《不可思議研究年報》主辦,獎勵那些「乍一看好笑,後又引人深思」的科學研究,今年主辦單位在9月9日公布獲獎名單,生物學獎由瑞典語言學家Susanne Schötz獲得。
Susanne是一名語言學家,主要研究人類語言與發聲,愛貓的她也好奇貓咪發出的聲音,她說:「如果你是貓奴,而且像我一樣是一個語音學家,你就會忍不住去傾聽和研究貓使用聲音的方式。」Susanne認為,貓咪有許多不同的交流方式,包含身體語言與氣味信號,她補充:「不過我發現,家貓只有與人類互動時,才會頻繁使用聲音,因為牠們知道使用聲音是最安全有效的。」她舉例:「當我們在電腦前忙碌或坐著閱讀時,貓咪會注意到我們的注意力不在牠身上,所以我們看不到牠們的肢體語言,所以牠們會發出聲音,讓我們聽到後立即做出反應。」
Susanne並不是第一個使用語言學研究動物聲音的人,但貓咪相關的聲學研究非常少,科學界普遍認可的研究是1944年一名叫McKinley Moelk的心理學家所記錄的研究,當時她沒有電腦來做現今語音學家常做的聲學分析。為了揭開貓叫聲的秘密,Susanne錄下40隻貓共780段叫聲,並依照嘴巴閉合進行完整分類,最終整理出19種貓叫聲,有的英文字母不存在,Susanne還需要編造詞語來描述這些聲音。她表示:「像人類一樣,不同的貓咪也有自己的聲音與說話習慣,所以我並沒有世界上所有的貓叫聲,但我描述了主要的類別,這樣不但具科學性,也能讓感興趣的人們可以輕易理解。」
除了表放鬆的呼嚕聲(grunt)、緊張時的咆哮聲(howl)、尋求關注的喵喵叫(meow)外,Susanne也紀錄了一些貓奴不常聽到的聲音,像是當貓咪看到牠們抓不到的獵物時,會發出卡卡卡(指下巴顫動)的聲音;或者當貓咪想要表示友好時,會發出顫音(trill)。總結來說,貓咪高興時基頻(Fundamental Frequency)偏高,而生氣或壓力大時偏低。
得知自己獲得搞笑諾貝爾獎,Susanne表示:「這是一個很棒的驚喜,能獲得肯定總是好的,雖然不是真的諾貝爾獎,但我也很滿意。」作為歐洲最古老的大學,隆德大學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科學家獲得搞笑諾貝爾獎,Suanne認為:「也許這是因為我們這些科學家被允許嘗試瘋狂的想法,當然研究有一些限制,但通常我們能放手嘗試大膽的科學問題,尋求令人興奮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