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報導
盜獵是非洲象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現在有新研究發現,盜獵對大象族群的影響,比人們原來認為的還要長期。近日,由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和保育組織「拯救大象」(Save the Elephants)的科學家發表的兩項研究表明,年輕的孤兒象在象群中的生存機會較小,而失去牠們,對大象族群的成長或下降有著重大影響。
其中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保育生物學家George Wittemyer說,傳統上,人們透過對族群的「宏觀」研究來獲知保育成果,「但如果你真的想採取目標更明確的行動,你需要知道族群中是誰在推動族群的增加或減少。」而近日發表的兩項研究都做到了這點,研究使用了拯救大象二十年來在肯亞北部的桑布魯國家自然保護區(Samburu National Reserve)收集到的大象數據,綜合來看,這兩篇論文表明,盜獵造成的破壞嚴重且持久。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科學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表明,盜獵成年大象不僅直接降低了族群增長,同時也間接造成了傷害,因為倖存的孤兒象生存的可能性較低。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保育生物學家Jenna Parker說:「對於社會性族群來說,盜獵的影響比人們原來認為的還要大,因為必須考慮到那些因為沒有母親而更難以生存的孤兒。」
Parker和她的同事檢查了拯救大象收集的個體監測數據,並比較了因為盜獵而成為孤兒的年輕大象和沒有成為孤兒的年輕大象的生存狀況,他們發現孤兒象的生存機率較低,而孤兒象生存率的降低,進一步加劇了盜獵造成的族群數量下降。而當盜獵更頻繁時,孤兒象的生存對這些族群的影響也更大。研究發現,即使是不再依賴母乳的孤兒象,存活率也低於有母親的同齡大象。
「盜獵的總體影響比人們最初認知的還要大,在我們認為經歷了大量盜獵的族群中,即使盜獵情況放緩,我們仍然需要考慮殘留的影響。」Parker說道。
Wittemyer和拯救大象人員在《Ecosphere》期刊發表的另一項研究則強調了孤兒象生存率的長期影響,該研究分析了生存率或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如何影響大象族群趨勢。由於年長的雄象比年輕的個體繁殖得更多,而且年長的雌象是家庭群體和社會單位的領導者,保育生物學家長期以來認為,老年群體對族群趨勢最為重要,但研究表明並非如此。
該研究檢查了同一批大象數據,並研究了不同年齡段的死亡率如何影響族群。Wittemyer表示,剛開始從家長身邊獨立的幼象,對大象族群動態來說是最重要的,「如果牠們存活狀況良好,族群就會從下降中得到很好的緩衝;如果牠們開始下降,那麼麻煩就大了。」
數據還顯示,人類活動──尤其是傷害或殺死大象──降低了族群中所有年齡段的生存率。Wittemyer解釋道:「即使是我們認為不會成為人類目標的小象,人類對大象族群的影響也強烈刺激著牠們的生存率。在大象的生存影響方面,人類影響佔據了主要地位。」
這兩項研究強調了盜獵對大象行為的影響,進而對大象數量統計產生影響。Wittemyer說:「殺死一隻大象並不只是從族群中移除一隻大象,殺死一隻大象會對與牠有聯繫的大象產生連帶影響。這些論文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大象數量統計的高解析資訊,有助於我們更了解大象族群衰退和恢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