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在2010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峰會後,各國政府同意擴大保護區,2020年全球保護區佔世界陸地表面的17%,更預計於2022年4月訂下保護區需擴大到覆蓋世界陸地表面30%的目標。然而,這對於缺乏資源的國家相當吃力,近期一篇研究發現,中部非洲的國家公園大多因為缺乏資源、土地太大而無法有效管理、淪為形式。專家呼籲將錢花在刀口上,更有目的性地劃設較小範圍的保護區。
綜合外媒報導,研究報告11月12日發表在《保護生物學》期刊上,該研究評估了非洲中部4個國家——查德、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野生動物數量,這些地區有25%的土地都被指定保育用途,但因國家公園幅員廣闊,4個國家的財政無法完整支應,反而導致動物族群數量減少。
研究人員向國家公園索取數十年的數據來進行分析,他們還研究了旅遊數據,包括遊客人數和收入。研究團隊發現,除了查德的扎庫馬國家公園外,其他國家公園的可用資金甚至不足以支付護林員的正常薪水,這6個國家公園的大型食草動物,包含大象、長頸鹿、水牛、羚羊等族群數量都出現明顯下降。
研究主要作者、剛果民主共和國大學客座教授、象牙海岸國家公園永續管理專案主任Paul Scholte表示:「這些國家政府力不從心,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改變現狀。現實情況是,如果國際社會沒有提供給中非國家必要的資源,增加保護區只是逼迫各國執行他們做不到的任務。」
該研究共同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Mark Moritz則表示:「非洲劃定了很多野生動物保護區,但我們發現,留出這麼多土地並不夠。多數保護區根本淪為形式。」他強調:「沒有大幅增加資金,一切都是紙上談兵。」他補充表示,許多國家一直在自籌資金來支應保育政策,但因中非政治不穩定、戰利品狩獵減少、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這些國家的旅遊業已經崩潰,而國際社會並沒有介入填補資金缺口。
Scholte表示:「除非國際社會能夠增加保育資金,否則依照現有的資源,應該將保護區劃定為更小、更有目的性一點,這樣才能有效保護保護區的邊界,保護野生動物。」Scholte認為《生物多樣性》對中非國家的要求不切實際,他說:「我們不是在說要向中非國家挹注2倍或3倍的保育資金。我們估算下來,每年要給這些公園的預算增加10、15甚至20倍的資金,才能有效管理國家公園。」他也坦言:「我們都知道這樣的金額巨大而不現實,因此我們更應該將稀缺的資源集中在那些可行、可以產生更大效果的區域,把錢花在都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