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才有”物種歧視”? 英國兒童:農場動物應和人類有同等待遇

記者 吳昱賢/報導

一篇英國研究指出,兒童普遍不存在「物種歧視」的觀念。圖片來源/Getty Image


物種歧視(speciesism,又名物種主義)是一種哲學概念,以倡導動物權聞名的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曾在著作《動物解放》中提到:「物種歧視是一種偏見,偏袒人類成員的利益,壓制其他物種的成員。*」人類會因自己的利益而差別對待動物。不過近期一篇英國研究發現,「物種歧視」的概念並非天生,孩童普遍認為農場動物應和人類有同等待遇!

*註:本句翻譯引用自關懷生命協會出版、錢永祥老師翻譯之版本。

綜合外媒報導,這篇研究發表在《社會心理學和人格科學》期刊上,由埃克塞特大學和牛津大學主導研究,研究人員調查了479名英國人,其中有3個年齡組成:9至11歲、18至21歲和29至59歲。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展示了農場動物和伴侶動物的圖片,並要求他們將其歸類為「食物」、「寵物」或「物品」,並且詢問他們如何對待動物。


結果研究團隊發現,18歲後的兩個組別觀點相似,兒童對動物卻有完全截然不同的看法。埃克塞特大學社會與道德發展教授Luke McGuire指出:「總結來說,孩子們認為農場動物應該與人類擁有同等待遇。」她補充:「這代表『物種歧視』並不是天生的,人類是在青少年時期學會這樣的觀念。」

雖然孩子們並沒有認為所有的動物皆平等,他們認為狗擁有更好的待遇,但豬也不應該過得比較差,應該和人類擁有同等待遇;而另外兩組年齡層則普遍認為:豬的待遇應該比狗差,而人和狗的待遇應該相同。

McGuire表示:「人類與動物的關係充滿道德上的雙重標準,有些動物是人們喜愛的家庭伴侶,而有些動物則被飼養在工業化農場裡。狗是我們的朋友,豬卻是食物。」McGuire指出,兒童普遍對於「吃動物」這件事有反感,不像青年(young adult)和成年人一樣覺得自在。

研究團隊認為,「物種歧視」的概念可能在青春期才出現。McGuire認為,雖然道德觀的改變也是成長的一部分,但「兒童的道德智慧」具有特別意義。她解釋:「如果我們想讓更多人嘗試植物性飲食,我們必須打亂目前的系統。舉例來說,如果兒童在成長階段,接觸到更多素食、植物性食物,他們的道德價值觀將會更加鞏固,或許他們成年時就不會有『物種歧視』的觀念。」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