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部在5月初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並在其標準內將「勞動教育」獨立為一門課程,其中「動物救助」被列為服務性勞動的一個項目,此舉被認為是中國生命教育、動保教育的一大進步!不過,勞動課程會怎麼執行?流浪動物救助站又該如何認定?近期許多中國的動保人士近熱烈討論,期盼新的課程能填補中國生命教育的空白!
延伸閱讀:中國動保教育一大步!”流浪動物救助”入勞動課程
根據中國教育部發布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勞動教育」成為一獨立課程,其中一項服務性勞動的定義為:「為公共圖書館、科技館、紀念館、植物園、動物園、流浪動物救助站等公共空間與社會機構提供服務性勞動,以自己的實際勞動參與社會公共空間建設。」標準中指出,流浪動物救助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用實際行動關愛動物,切實加強青少年尊重生命教育,培養健康的心理意識和理念。
根據《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流浪動物保護課程規劃在七年級下學期進行,孩子們不一定要進入流浪動物救助站,可以多樣化地方方式參與。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指出:「募集款項、親身參與、公益宣傳活動、籌畫公益募款等,都是很好的實踐,讓孩子們能用自己的方式,為流浪動物貢獻一份力量。」
新的課程讓許多動保人士振奮,北京愛它動物保護公益基金會便指出:「這是尊重生命教育的重要一步,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我們衷心希望,有越來越多重視生命關懷的課程能夠被真正納入孩子們的教育體系。」
不過,流浪動物救助實務會如何操作?由於勞動課程標準預計在今年9月份開學實施,仍不清楚規範中的流浪動物救助站是官方的「犬留所」(收容所),還是民間基地。不過,長期關注流浪動物的公眾號「貓來了」認為:「不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是好事。只有學生看到那些瘦骨嶙峋的身體,才會理解生命的意義。」
福州素馨小動物保護中心也認同這點,他們近期與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動物科技學院合作,邀請同學們照顧流浪動物,參與洗澡、打掃、食物準備、疫苗接種等服務。福州素馨小動物保護中心負責人素素認為:「孩子們看到動物生活的環境,會對生命有不一樣的感受。」針對年齡較小的中小學生,素素指出:「我們也曾經和中小學合作過,但課程設計會較基本,像是為動物準備食物、打掃環境等。」
新的勞動課程標準,顯示中國政府傾聽了民眾日益高漲的動保呼聲。在過去,中國不時被指為動保政策落後,但這個情況在近年大有改善,甚至得到撤底扭轉。動保人士無不希冀新的課程標準,透過讓學生們走進流浪動物救助站,培養學生們同理心,並在他們心中埋下動物保護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