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姜唯/編譯;許祖菱/審校
銀鮭(Coho salmon)是美國太平洋西北地區的重要物種。幾十年前開始,太平洋返回華盛頓州普捷灣(Puget Sound)溪流產卵的銀鮭常因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科學家們注意到,銀鮭死亡時間總是在大雨後。
一開始,毒理學家懷疑是殺蟲劑惹的禍,但沒有發現相關證據,他們也排除了疾病、缺氧以及金屬和碳氫化合物等化學物質的可能性。後來,科學家從溪流附近的道路收集逕流樣本,將鮭魚暴露在其中後,有了重大發現──魚在幾小時內死了。
抽絲剝繭 用15年找出雨水中的銀鮭殺手
究竟是暴雨中的什麼物質殺死銀鮭?華盛頓州立大學水生毒理學助理教授麥金泰爾(Jenifer McIntyre)花了15年時間尋找原因。直到他們測試到汽車輪胎顆粒時,研究團隊知道他們終於走對了路。
罪魁禍首是輪胎中的有毒化學物質6PPD-醌(6PPD-quinone)。為減少輪胎分解,輪胎製造過程會添加6PPD,而6PPD-醌就是這種添加劑的產物。這份研究於2020年發表,首度揭露輪胎磨損顆粒(Tire Wear Particles,TWP)這項污染物。
輪胎磨損顆粒是輪胎碎片的混合物,包括合成橡膠、填料、軟化劑以及路面顆粒。車輛加速和煞車過程會產生顆粒。它們會在下雨時跟著道路徑流進入水溝、流入河流和大海,也可能乘風移動進入海洋。2020年一項研究顯示,風帶來的塑膠微粒是比河流更大的海洋污染源。
2017年,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全球模型估計,輪胎塵(tyre dust)是海洋塑膠微粒的第二大來源,約占28%,僅次於占35%的合成紡織纖維。2019年歐洲科學家也發現,汽車輪胎磨損是塑膠微粒、甚至塑膠奈米粒(nanoplastics)的主要來源。
一個輪胎在使用年限中,平均會產生近四公斤的塑膠微粒,每年釋放約600萬噸的輪胎微粒,從深海到大氣,甚至南北極都隨處可見。今年1月,麥金泰爾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6PPD-醌對銀鮭的毒性比先前計算的更毒,應歸類為對水生生物「劇毒」的污染物。
新創公司Tyre Collective設計一款可直接從輪胎收集塑膠微粒的裝置。其共同創辦人兼首席科學長安德森(Siobhan Anderson)稱輪胎磨損顆粒是「隱形污染物」。安德森說,這些顆粒非常小,既是塑膠微粒,也是空氣污染。他解釋,「小於10微米的東西可能被吸入肺部,而小於2.5微米的東西有可能通過細胞膜。」而輪胎顆粒可小於23奈米(等於0.02微米)。
商業機密之名 輪胎顆粒之謎進展緩慢
我們使用成千上萬種的化學物質,但對於它們產生的環境影響卻所知甚少。華盛頓大學副教授、銀鮭研究的共同作者科洛賽斯(Edward Kolodziej)指出,我們製造30萬種化學品,其中,常用的化學品約2萬到3萬種。90%到95%的化學品缺乏環境影響評估資料。
「所有這些化學品都是商業機密。」科洛賽斯指出研究的困難之處。在此同時,年產值2640億美元的輪胎業,也正透過委託研究來反駁外界對於輪胎磨損和塑膠微粒的批判。
輪胎工業專案(Tire Industry Project,TIP)由固特異、米其林和倍耐力等十家輪胎製造商所組成。他們在過去十年間委託進行了多項研究,結論是輪胎和道路磨損顆粒(tyre and road wear particles,TRWP)沒有環境和健康風險。
科學家呼籲輪胎公司改善透明度,提供輪胎磨損的化學物質資訊,以加快研究速度。但TIP主管回應,化學配方攸關製造商的競爭優勢,公開資料並不容易。
「除了製造商,鮮少有人知道輪胎裡有什麼」,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海洋前瞻研究所(Ocean Frontier Institute)的專家艾倫(Steve Allen)說,「化學物質成千上萬種,兩種相混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塑膠微粒的安全標準是多少?我們還沒有答案,卻可能已經超過安全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