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文:吳珈瑩(野生動物獸醫師)
齊藤醫師和其團隊,仔細地檢查傷亡野生動物、對事發環境的生態系統一絲不苟地調查,抽絲剝繭找出這些猛禽生病的原因。透過和有關部門的不斷溝通與合作,找出能夠從根源改善野生動物處境的方法。所謂的「環境治療」不只治療傷病個體,更是為整個生態系把脈,找出環境生病的原因。
位於北海道的「猛禽類醫學研究所」,是一個由獸醫師齊藤慶輔創立、專門救傷收容各種瀕臨絕種猛禽的機構。2005年成立以來,救援了許許多多的野生猛禽,並順利讓他們回到野外。收治的對象包括主要生活在北海道地區的大型猛禽——虎頭海鵰(Haliaeetus pelagicus)、白尾海鵰(Haliaeetus albicilla)、毛腿魚鴞(Bubo blakistoni)等大型猛禽。此外,也有些物種如往返於俄羅斯和北海道的候鳥——虎頭海鵰,而這些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有時甚至需要國際合作才能順利進行。
「為了不讓牠們的痛苦和性命變成無謂的浪費,我們必須徹底追查受傷或生病的原因。」齊藤醫師曾撰。在猛禽類醫學研究所營運的這十幾年間,除了活體猛禽救援,齊藤醫師和他的團隊還接收了大量死亡猛禽的大體,並長期監控分析這些動物受傷或死亡的原因。透過長期大量的數據累積,他們發現造成野生動物傷病的原因,很多都可以回溯到人為因素。
因此,齊藤醫師提出了一個觀點,為了徹底從源頭預防野生動物因人為因素傷病死亡,我們必須研究野生動物受傷的原因,並根據這些原因採取相應的對策。「把長年因人類活動影響而變得不健康的生態系,整治得健全且安全」這樣的想法,齊藤醫師稱為「環境治療」。
路殺:建立緊急通報系統 以降低二次路殺機率
在北海道,因為交通事故而傷亡的病例佔野生動物救傷很大的比例。以猛禽類醫學研究所的數據來看,大概佔比9-22%。這代表了救傷個體中,將近1/4的猛禽遭遇交通事故而傷亡。這些動物除了在一般道路上被汽車撞到,也有在鐵路上遭到列車撞擊的案例。
此外,齊藤醫師和他的團隊也發現:事故熱點及傷害種類和物種習性有很大的關係,並可以藉由這些蛛絲馬跡,還原事故現場。日行性的大型雕類在入院時,常常在胃中發現北海道蝦夷鹿的毛,而蝦夷鹿正是另一種路殺熱門物種。這些猛禽可能發現了被路殺的鹿屍體,正在享用這頓免費午餐的時候,被「二次路殺」。
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齊藤醫師建議建立緊急通報系統,當鐵路上發現鹿或其他動物的路殺屍體時,盡快通報並撤走。因為如果只是移到鐵路旁邊,還是有可能吸引猛禽降落到鐵路上,仍然有很大的機率會發生意外。
除此之外,齊藤醫師也建議在猛禽的築巢地點、夜棲地點或覓食地點附近的一般道路,設立植栽或桿子等障礙物,防止猛禽低空橫越道路,減少車禍的機率發生。而毛腿魚鴞則因為食魚的習性,被指出容易在橋梁附近發生意外,因此建議沿著橋梁設置高的旗子或竿子,誘導毛腿魚鴞從橋樑的下方或更上方飛過。
電擊:先棲息調查 預留猛禽活動空間 做好安全設計並持續改進
由於大部分的猛禽都喜歡棲息在視野良好的地方,人造的電線杆頂部成了猛禽最喜歡的休息點,也因此常常引起觸電事故。一旦發生電擊,往往都會因傷勢過重而死亡。而觀察觸電個體的皮膚和羽毛,可以看到燒燙傷以及被稱為「電擊斑」的皮下出血。
綜合各種記錄,齊藤醫師對如何防止猛禽的電擊提出了一些建議,如:確保電線和電線或電線和電線桿之間,應保留大於一隻猛禽翼展長的距離;在裝設電氣設備時,先針對附近的猛禽棲息狀況進行調查,並在建造前就做好安全方面的設計和應變。
除此之外,猛禽類醫學研究所也和當地的電力公司合作,針對大型猛禽的體型,設計了名為「Bird checker」的防鳥設備,並安裝在約2000個電線桿上以防止猛禽的觸電事件。這類防鳥設施通常都需要針對防治物種的體型量身打造,並不斷地改進設計,才能確保最後能有良好的效果。
風車撞擊:唯有自動物的角度規劃設計 方能徹底改善撞擊意外
近年來為了發展綠能,北海道地區也裝設了許多風力發電的風車,隨著風車裝設的增加,猛禽類醫學研究所也接收了一些猛禽撞擊風車的案例。
特別的是,這些撞擊事件不但集中於特定季節——候鳥遷徙的冬季到早春,地理位置上也常常集中於候鳥遷徙路徑上的特定風力發電站。這些撞擊風車而死亡的猛禽屍體,除了可以發現撞擊造成的傷害外,也有從高處墜落所致的傷害。
獸醫們根據屍體的傷勢判斷,這些鳥類在撞擊的當下,幾乎沒有躲避的行為。也就是說鳥類的視覺很可能無法辨識出高速旋轉的風車葉片。如果沒有考慮到這點,而只是在風車葉片上塗色或使用閃光燈,根本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只有事先做好生態學和獸醫學的調查,並且以動物的角度來規劃,才能從徹底解決猛禽撞擊風車的問題。
鉛中毒:制定全國性的鉛彈使用規範 以杜絕二次中毒
早在1980及1990年代,日本人就發現水禽誤食鉛彈後,造成鉛中毒的案例,同時也發生了猛禽在食用鉛中毒的水禽屍體後,二次性的鉛中毒。
除此之外,在盛行獵鹿的北海道,獵人們會將被子彈打到的部分連同內臟一起留在山林中。這些人類留下的殘渣就成為了野生動物們的致命盛宴,倒楣的猛禽在食用這些碎肉時,常常連同鉛彈的碎片一起吃下肚,導致鉛中毒。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日本政府自2000年開始,逐漸緊縮來福槍鉛彈的使用,到2014年,北海道境內已經完全禁止使用鉛彈狩獵任何野生動物。即使如此,2017–2018年間,猛禽類醫學研究所仍有陸續收到鉛中毒的虎頭海雕、白尾海雕及熊鷹的零星案例。
齊藤醫師認為,可能是有北海道以外的獵人攜帶鉛彈前往北海道狩獵,他建議應制定全國性的鉛彈使用規範,才能杜絕這樣的狀況繼續發生。
台灣借鑑之處:科學方法累積資料 跨域合作達「環境治療」
從猛禽研究所分享的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野生動物保育並非單一機構或個人所成就的事,因為涉及的不單單是醫療或生態問題,常常牽扯到人為開發、物種習性、生態工程和公共建設等領域,同時需要獸醫師、非營利組織、一般大眾和政府部門一同參與。
在台灣,部分救傷單位也開始利用「環境治療」的概念進行保育工作,如台灣猛禽研究會近年來推動鳥類窗殺的預防,在容易發生鳥類撞擊窗戶的熱點,推動窗戶的改造,並深入校園宣導,推動保育觀念。
和北海道相比,台灣仍然在起步階段,而猛禽類醫學研究所的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借鑑參考——用科學的方式建立並累積野生動物救援資料、提出可能原因和實際可行的改善方式,並利用跨領域的合作來改善野生動物處境,達到真正的「環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