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梅舒/報導
台灣猛禽研究會21日於草山猛禽中心揭開「猛禽中毒」特展,要向民眾介紹台灣猛禽長久以來面臨的「食安危機」。
座落在陽明山山腳下的草山猛禽中心,除了是猛禽研究與環境教育推廣基地之外,2017年增設救傷站,專治受傷的猛禽。就在去年,一隻虛弱的黃魚鴞幼鳥被送進救傷站。獸醫師檢查後發現幼鳥未有明顯外傷,不過體內血汞值卻為一般人體容許值的30倍。
在數個月的照料之下,黃魚鴞幼鳥逐漸康復、精神良好,體內的血汞值也下降,判定可以野放。救傷人員為幼鳥戴上衛星發報器以追蹤後續情形,卻在野放後的一個半月,發現該隻幼鳥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小。救傷人員前往察看,發現幼鳥身體孱弱,治療後仍不幸過世,檢驗時發現體內血汞值再度上升,顯示其棲息環境恐怕存在汞污染。本次的「猛禽中毒」特展,就從這隻黃魚鴞幼鳥開始。
農地毒鳥存在至今
猛禽中毒來源主要有三——農藥、殺鼠藥、重金屬。1970-1980年代,為了增加作物收成,降低鳥禽對農業造成的損失,當時出現了將秧苗浸泡在加保扶毒鳥的耕作方法,而鳥類的掠食者如猛禽,在食入被毒死的鳥類後,也跟著二次中毒。
若曾看過《老鷹想飛》電影的人,對於上述的景象與時空背景可能並不陌生。不過,這樣的耕作方法仍沿用至今。直到今年,即便在已高度都市化的新北市,臉書社團「寂靜的秋天」仍有社友記錄到,在新北市周圍農地疑似有農民毒鳥。猛禽救傷站主任王齡敏說,農藥毒鳥與黑鳶減少有很大的關係。
遍布食物鏈的殺鼠藥
另一項中毒來源則是市面上極易購得的殺鼠藥。2015年農委會防檢局停辦滅鼠週,2016年不再補助地方政府採購滅鼠藥。但農田裡的殺鼠藥來源,卻因為在沒有嚴格規範環境衛生殺鼠藥的使用對象及用量之下,自原本的農用轉為環衛用藥,使得殺鼠藥仍能在環境中累積,對猛禽造成影響。
隨著殺鼠藥的使用,也漸漸提高老鼠的抗藥性,殺鼠藥一代一代地出,毒性一代一代地加重。然而不斷投放殺鼠藥,是否真的能減少老鼠數量?
王齡敏說,根據調查,投放殺鼠藥短時間的確能有效降低老鼠數量,不過最終仍不敵老鼠大量繁殖。長時間來看,滅鼠藥對於鼠害成效其實是有限的。不僅如此,藥劑還可能隨著水流流入海洋、進入食物鏈。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海洋生物、兩棲類甚至昆蟲的身上都測出殺鼠藥。
都市裡,重金屬從哪來?
在美國與日本,猛禽重金屬毒害常見於狩獵。因為獵人沒有食用內臟的習慣,在鉛彈打中獵物後,四散的鉛彈碎片會隨著拋棄的內臟,一併留在山中,猛禽因此誤食而導致鉛中毒。
台灣猛禽也有重金屬中毒的問題,高達九成的大冠鷲檢測出血鉛含量過高,而重金屬中毒的猛禽普遍有消瘦的症狀,推測猛禽可能因慢性中毒,影響獵食表現進而導致過瘦。不過,台灣不像美國和日本有打獵的習慣,為什麼在猛禽身上還檢測出血鉛含量過高呢?王齡敏表示,目前也找不出原因。
要尋找猛禽重金屬中毒來源並不容易,一隻檢體完整做完農藥、殺鼠藥、重金屬檢測就要花上6400元,高昂的檢驗費更為追查重金屬來源增添了困難。
猛禽的食安健康也是環境安全指標
「猛禽食安也是環境安全的指標」,台灣猛禽研究會理事長林思民表示,雖然草山猛禽中心設有救傷站,但若不要再有猛禽倒下,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前期預防,透過環境教育讓大家了解議題,才能有效降低保育野生動物的壓力。
長期支持猛禽會的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受訪表示,雖然近年越來越常聽見環境友善,但人們卻可能沒有意識到生活中的某些行為,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基金會近期也將舉辦「草山‧秋日賞鷹趣」環教活動,除了讓企業員工學習如何辨識猛禽,也將到草山猛禽中心參加本次的《猛禽中毒》特展,了解猛禽的食安危機。
.
※ 猛禽救傷通報:請撥打1999,或私訊「台灣猛禽研究會FB」
※ 如有拍到猛禽腳上戴有有色腳環的照片,也請向台灣猛禽研究會通報
※ 《猛禽中毒——猛禽的食安危機》特展
展出時間:9月21日-12月4日,週二至週六1100-1700,免費參觀。
展場地點:草山猛禽中心,台北市士林區建業路7號。
.
參考資料
- Nakayama, S, MORITA, A., Ikenaka, Y., Mizukawa, H., ISHIZUKA, M.,.(2018年),《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第81卷第2期,頁數24,A review: poisoning by anticoagulant rodenticides in non-target animals glob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