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在酪農產業中,無法產奶的雄性小牛往往被認為無商業價值,多數出生後即被撲殺。而現在紐西蘭最大企業、全球乳製品巨頭「恆天然」(Fonterra)決定改變這樣的狀況,從2023年6月開始將要求所有供應商不能宰殺剛出生的小牛犢,他們強調:「所有小牛都應過上有價值的一生(useful life)。」
綜合外媒報導,酪農場的主要商品為牛奶,為了要讓母牛產奶,農民必須讓母牛懷孕、分娩才能產乳。如果產下的牛犢為雌姓,農民會自己飼養並期待牠們日後成為乳牛,但無法產奶的雄性小牛會有怎麼樣的遭遇呢?
2020年紐西蘭有490萬頭小乳牛出生,雖然沒有確切統計數字,但紐西蘭乳製品行業遊說組織DairyNZ估計,大約有40%的小公牛在出生後一周左右被宰殺,另外有3%小公牛會被飼養至一歲大,隨後被屠宰。DairyNZ指出,這些被農民認為無經濟價值、出生不到30天的雄性牛犢被稱為「鮑比小牛」(bobby calves),若再仔細追查,2020年有24萬頭鮑比小牛直接被撲殺,另外170萬頭在4天大時被送往肉類加工廠,這取決於農民的經濟狀況與地理位置,因直接撲殺的成本更低。
而現在,紐西蘭最大企業,乳製品銷售量占全球三成的乳製品龍頭恆天然打算改變這樣的產業陋習,要求所有供應商不得宰殺鮑比小牛。根據恆天然供應條款,他們要求供應商持續飼養鮑比小牛,並視其狀況發展「小牛肉」商品,肉質不符期待的小牛將被送往合作收容所安養天年。恆天然集團董事Anne Douglas指出:「消費者對於食品的生產方式越來越關注,我們必須有所進步,我們需要提升牛的動物福利。恆天然一直積極地與肉類加工商、運輸商、寵物食品加工商合作,研究如何改變這樣的狀況。」
荷蘭合作銀行農業分析師Genevieve Steven指出,部分國家將7個月大的小牛屠宰肉品稱為小牛肉(veal,或牛犢肉),飼養12個月的鮑比小牛肉品則稱為玫瑰小牛肉,恆天然的新規定有其市場。牛羊遺傳專家Dan Brier則認為,現在已經能透過性別鑒定技術,讓母牛只生出雌性小牛,根本地減少「鮑比小牛」出現,或許才是更人道的做法。
如何處理鮑比小牛,不只是紐西蘭農民遇到的難題,全世界皆然。雖然在動物福利意識影響下,部分農民會將鮑比小牛送給收容所、庇護所,但這些仍是少數。威斯康星大學獸醫系助理教授Katherine Creutzinger表示:「美國和加拿大的小牛犢除了面臨撲殺、製成牛肉的命運,運輸、飼養過程的動物福利也慘不忍睹,有極高的死亡與發病率。」Katherine指出,美國每年大約有200萬頭鮑比小牛,如何改善牠們的動物福利,並減少「無意義宰殺動物」行為,是政府與產業界必須思考的問題。
而在英國,每年大約有6萬頭鮑比小牛出生後被槍殺;澳洲則每年撲殺400萬頭鮑比小牛。雖然英國農業認證組織「紅色拖拉機」(Red Tractor)2020年開始禁止會員對牛犢進行「常規安樂死」;若不得已需安樂死牛犢,也必須以人道方式,避免其痛苦,不過由於此規範不具強制力,效果仍有限。Katherine認為,這類政策主要是因應公眾需求,並未真正解決問題,她表示:「從根本上來說,我們應該發展永續農業,原本就不應該育種產乳量過高的品種。」她建議可讓乳牛與肉牛雜交,發展出肉質、產乳量都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種,她強調:「對多數農民而言,經濟效益才是首位。如果今天鮑比小牛受到市場歡迎,農民也會更有意願顧及牛隻的動物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