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昱賢/報導
近年香港掀起一股「遠足」風潮,不少民眾出外踏青,欣賞優美的自然景致。然而當人們享受自然帶來的心曠神怡時,香港的原生物種正在受苦,甚至即將從世界上消失。近日香港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發表調查報告,發現香港3種淡水龜族群因過度盜獵而瀕臨滅絕,學者們呼籲政府盡快行動、力挽狂瀾,拯救這些即將消逝的物種。
綜合港媒報導,調查報告由香港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發布,研究團隊成員包含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香港濕地保育協會創辦人兼執行董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陸龜及淡水龜專家組成員劉惠寧與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方健恩等學者。
報告中指出,受影響的物種包括兩種「極危」物種金錢龜(Cuora trifasciata,又名三線閉殼龜)和大頭龜(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又名鷹嘴龜),以及一種瀕危物種眼斑水龜(Sacalia bealei,又名眼斑龜)。研究人員發現,這三種物種因遭非法捕獵而數量急劇下降,其中金錢龜更可能已經功能性滅絕。
金錢龜是一種體型較小的淡水龜,體長約15至20公分,背甲呈深棕色,腹甲則為黃色,並有黑色斑點;大頭龜的特徵在於其頭部相對於身體來說非常大,無法完全收入背甲內;眼斑水龜則以其頭部兩側的黃色斑點而得名。
獲得漁農自然護理署撥款支持,進行「香港大頭龜保育狀況研究」(Study on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 in Hong Kong)的宋亦希直言:「香港所有品種的龜正面對絕種危機。其數目下降的問題根源,是寵物市場的濫捕。」他感慨地說:「我十多年前從事博士研究時,大頭龜的數目非常多。可惜現在牠們大部分已遭『捕獲』,在本地已難見其蹤影。」他估計,香港野外的成年大頭龜只剩數百隻,而成年眼斑水龜則不足100隻。他警告,如果捕獵活動持續,香港的淡水龜種群可能會在3至5年內滅絕。
不只在香港,這三種淡水龜的數量近幾年急遽下降,劉惠寧便指出,香港僅存的少數族群具有全球性保育意義,若在香港的淡水龜族群消失,可能也代表該物種已經「滅絕」。根據研究團隊的調查,香港的原生種烏龜越來越少見,反而是外來種紅耳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又名巴西龜)數量多且分佈廣泛。
為了拯救瀕臨絕種的物種,研究團隊在淡水龜棲地設置紅外線攝影機,試圖「捕獲」捕龜者的蹤影:當捕龜者經過時,攝影機會拍下照片,並即時透過網絡傳送給研究團隊,讓他們能夠及時趕到現場,拆除誘捕陷阱或其他捕獵工具。
協助研究團隊的非營利團體「ADM Capital Foundation」行政總裁Sophie Le Clue指出,政府必須盡快採取行動,加強對野生動物捕獵的調查、執法和預防工作,否則淡水龜必然走向滅絕之路。他們提出3項具體建議,包括積極參與調查執法捕獵、取締非法野生動物貿易,政府應該以對待非法挖土、盜木的手段,辦理盜獵案件;漁護署應該成立專門的反捕獵執法隊伍,定期進行有針對性的夜間巡邏;審視和修改相關法律的不足,包括《野生動物保護條例》及《郊野公園條例》,擴張執法人員權責、提高盜獵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