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印度河豚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和印度西北部,半世紀前,這種淡水海豚曾經只剩下150隻,經過多方努力,如今印度河豚的數量已接近2,000隻,是領域保育罕見的好消息。不過,印度河豚仍是相當脆弱的物種,族群需要持續受到關注、監測,而在巴基斯坦,有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群體,在印度河豚保育上幫了大忙,他們是——漁民!
印度河豚(Indus River Dolphin)是南亞河豚的印度河亞種,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和印度西北部,屬於瀕危物種,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統計,1974年時,印度河豚只剩下150隻,經過多年的保育工作,現在已接近2,000隻。(註:雖然河流名稱為「印度」河,但印度河流域主要位於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信德省野生動物部門的努力,是印度河海豚數量不斷增加的原因之一:一些人員是住在河邊的海豚獵人社區後裔,他們除了是第一線救援人員,拯救被困在遠離印度河的灌溉渠道中的海豚外,也為研究人員提供船隻、力量和經驗,幫助他們調查印度河豚數量。
儘管印度河豚的數量在慢慢恢復,不過,專家也警告,牠們非常、非常地脆弱,因為所有動物都生活在同一條河流中,而印度河是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另一個問題是,因為漁獲量稀少,當地貧困的漁民和印度河豚在某方面來說是競爭關係。
不過,這個問題並非無法解決,除了政府、民間團體和保育人士的投入外,在印度河豚的保育工作上,最新的嘗試是:讓漁民成為公民科學家。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報導,近年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持續鼓勵農民和漁民通報印度河豚目擊事件,尤其是擱淺的印度河豚;如果通報者到達該地區的方式是搭船,有些人能獲得一小筆現金,當地漁民大多窮困,而且燃料很貴,所以這筆錢能發揮作用。
其他人則在社群平台上對此讚賞,這可以鼓勵其他人通報海豚目擊事件,並幫助救援:保育團體的持續走訪,也讓這個極度貧困和邊緣化的社區開始對議題產生重要感。WWF海豚河流倡議亞洲專員汗(Uzma Khan)表示,WWF也嘗試向社區傳達漁民的生存與海豚息息相關,一條健康的河流也足以養活海豚、魚類和漁民。
「我們試著告訴漁民,有些河流沒有海豚,而沒有海豚的地方,就沒有魚。」汗說,這對一群當地民眾有效,他們加入了WWF的「海豚之友」(Friends of Dolphins)俱樂部,在那裡,他們定期聚會,討論目擊事件和河流品質。現在,社區會定期通報海豚募集事件,成為保育團體的眼睛和耳朵。
由於印度河豚生活在混濁的水域,研究人員很難觀察到牠們。因此,WWF在2023年3月啟動了另一項針對不識字漁民的公民科學試辦計畫,以了解海豚的生活和面臨的威脅。在WWF製作的通報表中,所有項目都搭配圖像讓漁民可以圈選,例如海豚的大小分為成年(大)、青少年(中)、幼年(小)三種;太陽和月亮代表發現的時間是白天或晚上;活海豚和死亡海豚的插畫,則是海豚被發現時的狀態,死亡海豚另有死因的圖像可圈選,包括漁網(漁具糾纏)、發電機(電擊捕魚)、毒藥(有些人把殺蟲劑困在河中)、槍(盜獵)。
不過,對於保育工作,參與的漁民感受仍然相當複雜,有些人因為保育團體的宣導而開始在意印度河豚;有些人認為海豚是神的造物而保護牠們;有些人在幫助、救援海豚時感到快樂,但同時人與動物的關係亦敵亦友,因為海豚也會靠近漁船,試圖帶走一些漁民想捕的魚。對於這些貧困的漁民來說,生存仍是個大問題。
參與計畫的45歲漁民卡圖(Gulan Khatoon)有9個孩子要養,她對於能拯救海豚感到高興,但也很沮喪。她說:「我們關心海豚,不殺牠們。事實上,我們保護牠們,但是我們能得到什麼回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