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入侵浣熊繁殖迅速 威脅本土動物 獵人提解方:製成香腸肉品

德國獵人將入侵物種浣熊製成香腸、肉丸等商品。圖片來源/Annegret Hilse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德國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浣熊(Raccoon)入侵問題,這些原產於北美的小動物在缺乏天敵的情況下,在德國的森林和城市中迅速繁殖,目前已經破200萬隻,嚴重壓縮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名德國獵人想出創新解方:用浣熊肉製成香腸,嘗試將「害獸」轉為「美食」,吸引了大量顧客並引發廣泛討論。

浣熊於1920年代首次被引入德國,原本是為了滿足毛皮市場需求,但到了1934年,「國家秘密警察」(又稱蓋世太保)創辦人、納粹德國黨政軍領袖赫爾曼・戈林(Hermann Goering)在擔任德國帝國林業局長期間,將兩對浣熊放生在德國卡塞爾附近的森林中,試圖「豐富當地動物群」。然而,浣熊在歐洲缺乏天敵,牠們迅速繁殖,如今估計德國境內的浣熊數量已超過200萬隻。

浣熊不僅在都市翻找垃圾桶、爬上排水管,也對德國生態構成重大威脅。根據德國森肯貝格自然研究協會(Senckenberg Nature Research Society)的報告,浣熊以本土的兩棲動物、鳥類和蝙蝠為食,已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嚴重破壞。德國最大、最著名的保育團體「保護自然聯盟」(NABU)也指出,浣熊的存在使得瀕危物種數量不斷減少,甚至可能改變生態系統的平衡。

瑞斯製成的浣熊肉丸受到消費者青睞。圖片來源/Annegret Hilse

在這樣的背景下,46歲的獵人兼肉販麥可・瑞斯(Michael Reiss)提出了一項「創新解方」——將浣熊加工成香腸和其他肉製品。他在柏林的國際綠色週(Berlin International Green Week)上首次推出了「浣熊肉丸」、「浣熊香腸」等產品。瑞斯透露:「當時反應非常熱烈,所以我們決定把這些產品納入商店的日常供應中。」

*註:國際綠色展是柏林最傳統的貿易展覽會之一,也是德國最著名的活動之一。該展覽會成立於 1926 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品生產商都利用此展覽會來推出新產品、測試市場食品和建立品牌形象。展覽與現今人們對「綠色展」所認知的健康、減碳、蔬食等想像不一定相符。

他的商店名為「獵人小屋」(Wildererhütte Kade)。店內除了傳統的野豬和鹿肉製品外,如今也開始出售多種浣熊肉產品,包括浣熊肝香腸、與鹿肉混合製成的浣熊義大利香腸(Raccoon Salami)以及由骨頭熬煮而成的湯品等。瑞斯表示,因為浣熊肉本身質地較軟,不適合單獨用來製作義大利香腸,因此需要和低脂的鹿肉混合。

瑞斯強調:「浣熊肉味道細膩,雖然不太好形容,但與其他肉類相比能嚐出微妙的差異。如果試吃普通的德式香腸和浣熊香腸,你會感受到兩者的不同,但它並不會讓人覺得奇怪。」他還補充說,顧客的反應十分良好,普遍認為這是一種新穎的美食體驗。

目前,雖然浣熊肉製品的銷量上升,但這一解決方案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例如,浣熊肉製品尚未進入德國的大型連鎖超市,而主要依賴瑞斯的獵人小屋進行零售和網上銷售。對於是否有足夠的供應量,瑞斯並不擔心,他指出,隨著浣熊數量的增長,供應量十分充足。他今年在自己的狩獵區內親自捕獵了約200隻浣熊,並處理了來自其他獵區的約500隻浣熊,帶來相當可觀的收益。

他提到,獵殺浣熊並非易事,因為牠們繁殖迅速,且移動性強。「每當一批浣熊被獵殺後,附近地區的浣熊很快會移入填補空缺,因此牠們的數量並未有效減少。」德國開放獵殺浣熊,即便如此,獵人們每年也只能撲殺三分之一的新生浣熊,現有政策完全無法控制牠們的數量。

隨著這股「浣熊肉熱潮」的興起,德國柏林的研究人員正在評估浣熊肉是否具有成為「超級食物」的潛力。根據《泰晤士報》報導,浣熊肉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對人體健康有益。如果研究結果顯示浣熊肉有健康價值,這種產品可能在市場上獲得更多關注。

德國保護自然聯盟(NABU)對此則採保留態度。該聯盟指出,獵殺並非解決浣熊問題的唯一手段,應採取更有效的保護措施。該組織建議:「受到浣熊威脅的動物,更需要的是人們守護牠們的棲息地。」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