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在許多情況下,人類活動會把野生動物推離自然棲地,或者因為共用環境而產生衝突,不過有時,也會有相對正面積極的結果。一項新研究發現,為了避開在其棲地進行休閒活動的人類,生活在美國大洛杉磯地區的山獅改變了作息,變得越來越喜歡在夜間活動;人類活動程度低地區的山獅,則更偏愛在黃昏和黎明時分出沒。這項發現,為野生動物和人類共存提供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案例。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UC Davis)一項新研究發現,為了避免和健行者、跑者和單車騎士等人類接觸,生活在人類休閒活動較多地區的山獅作息產生了變化,和住在偏遠地區、主要活躍於黎明和黃昏的山獅相比,牠們變得越來越像夜行性動物。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波拉斯(Ellie Bolas)說:「人類越來越喜歡親近大自然的活動是好事,而我們在山獅活動中看到的這種彈性,讓我們能夠共享這些自然區域。這些山獅正在努力實現共存。」
雖然山獅更喜歡避開人類生活,但在人口超過1800萬的大洛杉磯地區,山獅和其他野生動物棲息的自然區域,無可避免地也會被喜愛戶外休閒活動的民眾大量使用。為了找出山獅是否以及用什麼方式改變活動,來應對人類在其棲地上的需求,研究小組在 2011年到2018年監測了聖莫尼卡山脈(Santa Monica Mountains)及其周邊地區22隻山獅的活動。
生物學家為山獅們戴上了配有GPS和加速計的項圈,並分析相關數據,在人類部分,則是使用全球GPS資料庫來量化該地區的人類休閒活動。
聖莫尼卡山脈國家遊樂區(Santa Monica Mountains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野生動物負責人萊利(Seth Riley)說:「這些結果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展示了人類如何用比路殺更不明顯的方式來影響野生動物。這項研究也繼續直指一個令人驚奇的事實: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地區之一,依然存在著大型貓科掠食者族群。如果山獅不能以這樣的方式適應人類活動,這(共存)不可能發生。」
研究結果表明,格里斐斯公園(Griffith Park)的人類休閒活動量最高,洛斯帕德里斯國家森林(Los Padres National Forest)和聖蘇珊娜山脈(Santa Susana Mountains)的活動量最少。而研究人員追蹤的所有山獅中,最不常在夜間活動的,就是出沒於聖蘇珊娜山脈中部與西部的雌性山獅P13。
至於最常在夜間活動的,則是兩隻雄性山獅,牠們都生活在隔離獨立的自然區域,有豐富的步道、人類休閒活動量大、周圍是高速公路並被密集開發;這兩隻雄性山獅的生活圈,也是有紀錄以來活動範圍最小的兩隻山獅。
第一名的「夜貓子」P41生活在橫跨了多個城市的維杜戈山脈區(Verdugo Mountain Range),這是一個人類休閒活動程度很高的地區。夜貓子程度緊追在後的,則是住在格里斐斯公園的P22,這隻山獅因為年輕時穿越了兩條繁忙的高速公路而聞名,之後就一直留在公園裡生活,直到2022年因車禍重傷而被安樂死,當時12歲的牠,是研究中最年長的山獅之一。
‧“山獅界布萊德彼特”10年前橫越兩條高速公路 定居好萊塢 成最佳保育大使
‧洛杉磯知名山獅P-22車禍受傷、患有多種慢性病 保育當局心痛執行安樂死
波拉斯說:「即使像戶外休閒活動這樣無害的事,也會增加我們對牠們生活帶來的其他壓力,像是可能會改變牠們在狩獵和其他需求上的能量消耗。但我們可以感到樂觀,因為牠們在活動時間上很有彈性,共存正在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山獅。」
研究人員表示,研究中的個體展現了山獅在面對增加的人類休閒活動時,如何主動避開人——不過,這並不代表山獅必須承擔所有的工作,人類還是可以幫助保護牠們以及自己,例如在晚上開車時多留意這些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