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今年8月,經過動保團體多年爭取,南非國家動物園最後一隻大象查理(Charley)結束了40年的圈養生活,被送到一個幅員廣闊的私人保護區,重新學習當一隻野象——牠在野外出生,但2歲就被人捕捉進入圈養環境。來到保護區後,查理被改名為杜馬(Duma),一開始,杜馬不太熟悉泥浴,長期枯燥乏味的圈養生活也讓牠肌肉量不足,但3個多月過去,牠的狀況越來越好了!
1982年,查理在辛巴威的萬蓋國家公園(Hwange National Park)出生,但自由的時光很短暫,1984年,年僅2歲的牠被人捕獲,賣給了南非的巡迴馬戲團「博斯威爾馬戲團」(Boswell Circus);在馬戲團工作了16年後,2001年,查理被轉移到了南非的國家動物園「普勒托利亞動物園」(Pretoria Zoo),之後就一直在這裡生活。
在動物園生活的20多年裡,查理經歷了4隻大象同伴的死亡,2020年10月,查理的最後一個同伴、雌象蘭達(Landa)過世,在蘭達早逝後,南非非營利組織「EMS基金會」(EMS Foundation)就更加關注查理的福祉了,當年12月,他們寫信給當時的林業、漁業和環境部長,呼籲政府把查理交給動保組織照顧,直到隔年3月,部長要求動物園管理層和EMS基金會、「大象支持網絡」(Pro Elephant Network, PREN)等動團展開討論。
EMS基金會邁向自由計畫(Towards Freedom)資深研究員兼負責人卡爾(Megan Carr)說:「這場激烈的談判一直從2021年3月進行到2024年7月,雖然南非政府在2022年7月就已經宣布要讓這隻大象退休。」
2024年8月19日,儘管動物園方有許多工作人員出面抗議——有些人因為長期照顧查理,和牠有了感情,有些人則是擔心工作會受到影響——但查理仍順利搭上卡車,在五個小時後安全抵達鄰近的香巴拉私人保護區(Shambala Private Reserve),該保護區位於林波波省,佔地10,000公頃,幅員廣闊,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可供查理探索,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同伴等待牠去認識。
不過,查理在新家的生活並不是「從此就和其他大象同伴過著幸福快樂、自由自在的生活」,牠還有許多要學習和適應的地方,在剛抵達保護區的第一階段,查理先被安置在一個為牠打造的康復圍欄中,大小約為1公頃,以適應截然不同的環境,在這裡,查理做了40年來的第一次泥浴,並開始自行尋找食物。
卡爾說:「牠看到了疣豬、羚羊和狒狒,這些都是牠四十年來沒有見過的野生動物。」EMS基金會當時表示,查理還需要再增強肌肉的耐力和張力,才能進入更廣闊的環境,在剛抵達保護區時,救援單位也並未讓牠直接和其他大象見面,而是耐心等查理做好準備,才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參與救援行動的國際動團「四爪」(FOUR PAWS)獸醫伊萬諾娃(Marina Ivanova)表示:「在野外,大象每天走動的距離可以多到150公里,我們正在幫助查理慢慢增加所需的肌肉,好讓牠能被徹底野放。牠也正在攝取特製飲食增重,為野外生活做準備,我們教牠怎麼從樹上摘新鮮樹枝來吃,這對牠的消化很重要。牠最喜歡的食物是南瓜,牠真的超愛,每次都吃得很快。」
在來到保護區後不久,查理被改名為杜馬,根據EMS基金會的說法,「Duma」一詞在非洲祖魯族語中代表著「霸氣如雷」,救援人員認為,這個名字對這隻飽經風霜的大象來說更適合,也更有敬意。
10月下旬,杜馬的野放療程進入第二階段,牠被允許進入一個26公頃大的空間,緊鄰牠的康復圍欄,在這個階段,牠還是可以選擇要不要繼續使用較小的康復圍欄,但也有大空間可以探索,直到牠能夠完全自給自足——杜馬原先體重過輕,目前牠還需要一些營養補充劑——最終目標是讓牠在整個保護區漫遊。
卡爾表示:「在經歷了40年的圈養生活之後,牠可以自由選擇做牠想做的事。當我們看著牠邁出第一步時,我們當然都非常激動,在遠處默默地鼓勵牠。這無疑會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們並不著急。杜馬依然持續受到香巴拉專家的監測,並需要由人提供食物,牠還在慢慢學習怎麼自己覓食。」
這個過程可能會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EMS基金會表示,他們和香巴拉私人保護區會全力支持杜馬,直到牠能夠徹底野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