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吳昱賢/綜合報導
在俄羅斯莫斯科及其近郊巴拉希哈(Balashikha),一對夫婦打造出一套結合人工智慧與監視系統的創新系統,成功記錄並分析城市松鼠的行為模式,推動都市野生動物的保育行動。
這項計畫由軟體工程師維克多・博克列涅夫(Viktor Bokrenev)與其伴侶奧爾嘉・戈爾洛娃(Olga Gorlova)發起,一開始他們只是對松鼠感到好奇,希望能觀察他們的飲食習慣,這個簡單的想法後來演變成系統性的行動。他們不僅開發出可自動辨識松鼠個體的AI模型,還配合多座遠端餵食裝置,透過這些餵食裝置搭配監控攝影機,系統能蒐集松鼠的活動資料,包括覓食時間、食物偏好與個體數量等,進一步建立行為資料庫!
目前已有七組餵食裝置分布於莫斯科地區的多處公園,包括皮赫爾卡公園(Pekhorka Park)與奧爾金斯基森林公園(Olgin Forest Park)。這些設備不僅具備影像拍攝與AI辨識功能,亦設有QR碼互動機制,讓一般民眾能透過手機掃描餵食松鼠。使用者可選擇特定食物,如榛果或松子,並在線付款,即可遠端投餵。此舉不僅避免人類直接餵食導致的干擾,也有助於控管食物來源與數量,並同步蒐集統計數據。
這套系統除了協助研究人員觀察松鼠行為,也讓市民能以新的方式接觸城市中的野生動物。博克列涅夫指出,他們的初衷是希望透過科學化的方式收集資料,同時提高大眾對都市生態的關注。他表示:「我們不只是想看松鼠,而是希望大家知道牠們的行為,理解牠們如何在城市中生活。」
根據團隊說明,目前的AI辨識技術已能依據外觀與行為特徵分辨不同松鼠個體,但受限於光線與氣候條件,在陰天或下雪時的準確率仍待提升。未來系統將持續最佳化,期望能更穩定地長期觀測松鼠的族群數量與季節性活動變化。
為支持系統運作與維護,團隊將部分餵食收入用於支付電力、網路與維修成本。此一模式亦開啟該計畫的商業可能性,目前已有來自俄羅斯其他地區的合作邀請。團隊也規劃將「Белочка Парк」(松鼠公園)擴展為品牌,發展成全俄適用的自然互動平台,未來甚至考慮延伸至鳥類或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的觀察系統。

俄羅斯都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但同時也產生棲地破碎與野生動物減少等問題。類似「松鼠公園」這樣以科技結合社會參與的保育行動,為都市生態系提供新的解方。除了學術研究用途,此類系統亦具備教育與公民參與潛力,讓更多人認識並重視身邊的動物鄰居。
目前,民眾可透過網站 smotrikormi.ru 即時觀看松鼠影像,參與互動餵食體驗,為日常生活帶來親近自然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