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醫生」不輸「狗醫生」!貓也能擔任治療動物 性格社交、親人是關鍵

「貓醫生」不輸「狗醫生」!貓也能擔任治療動物 性格社交、親人是關鍵美國研究發現,貓咪有可能成為動物輔助治療的新方向。圖片來源/WSU

記者吳昱賢/綜合報導

動物輔助治療(Animal-Assisted Services, AAS)長期以來以狗為主力,但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與比利時研究團隊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一些貓也具備成為治療動物的潛力。這些貓在社交性、親人度與耐受觸摸上的表現,與狗相當接近,有望成為動物輔助治療的新選項。

這項刊登於《Animals》期刊的研究指出,參與AAS的貓隻普遍展現出高度社交性、主動親近人類、並能接受抱起或撫摸等行為,這些特性與治療犬極為相似,顯示牠們也可能在治療工作中表現出色。

該研究共同作者、華盛頓州立大學人類發展學教授潘崔夏・潘德瑞(Patricia Pendry)表示:「外界普遍認為貓不適合這類工作,但我們的研究發現,某些貓其實能在這些環境中如魚得水,甚至會享受與人互動的過程。」

與狗不同的是,目前尚無針對貓的治療訓練體系。研究發現,治療貓的能力似乎是來自天生性格,而非後天訓練。潘德瑞指出,雖然某些品種如布偶貓(Ragdoll)或緬因貓(Maine Coon)被認為天性較親人,但此次研究並未針對品種差異進行分析,重點放在個體間的行為特徵差異。

潘德瑞解釋:「不是所有貓都適合這樣的角色,但有些貓的確喜歡被摸、喜歡與人互動,牠們的存在能為需要支持的人帶來意想不到的療效。」

目前,治療貓在歐洲已有初步進展,例如比利時已有部分醫療或教育機構引入貓進行壓力緩解;但美國包括大學校園與醫院的治療動物服務仍以狗為主,貓則較少見。研究團隊認為,引進貓作為治療動物可使AAS服務更普及,特別是對偏好安靜陪伴、或對狗過敏、或曾有犬隻創傷經驗者而言,貓提供了更溫和的治療選擇。

此外,貓的自主性與柔和氣質,也可能讓特定族群更易接受。潘德瑞笑說。:「有些人可能會說:『我不想摸狗,給我一隻貓我就開心了。』」

儘管結果令人鼓舞,研究團隊強調,貓是否適合成為主流治療動物仍有待進一步觀察。包括性格是天生還是環境塑造、長期參與治療工作是否會對貓造成壓力,皆是未解問題。

此外,若未來治療貓進一步制度化,也需發展一套專屬的福祉評估與配對準則,以確保動物與人的雙向福祉。潘德瑞說:「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讓貓一夕之間成為主流治療動物,而是希望社會開始認知,某些貓也能在正確的情境下,發揮治療的力量。」

延伸閱讀:不只療癒你心! 美研究證實:與狗狗互動 可提高思考能力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