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娉婷/綜合報導
「猴痘」(Monkeypox)因1958年首次在實驗室猴子身上被發現而得名,為避免名稱造成對疾病傳染源的誤解和污名化,2024年2月1日,該疾病被改名為「M痘」(Mpox),目前M痘病毒的天然宿主尚未確定,但最有可能的是囓齒類動物。近日,一項初步研究追溯在象牙海岸一群猴子中爆發的M痘疫情,發現疫情始自一隻火足松鼠(fire-footed squirrel),顯示這種囓齒類動物可能是該病毒的天然宿主。

在西非的象牙海岸,一隻小烏黑白眉猴(Sooty Mangabey)病倒了,牠的額頭、胸部和腿部都長滿了紅色、充滿膿液的水泡,這種迅速傳播的病毒在三天內就殺死了這隻猴子。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也就是2023年1月到4月,病毒感染了約25隻猴子,佔該猴群的三分之一,最終造成4隻烏黑白眉猴死亡。
這些猴子感染了M痘,儘管M痘幾十年前首次被從猴子身上發現,但科學家表示,最近在象牙海岸野生猴群中爆發的疫情,並非始於那隻小猴子。實際上,疫情是從猴媽媽開始的,或者更確切地說,猴媽媽的晚餐:一隻火足松鼠。這是一種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囓齒類動物。

自2001年起,德國亥姆霍茲研究所(Helmholtz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觀察象牙海岸國家公園的烏黑白眉猴族群,因此當這些猴子在2023年開始生病時,研究人員有機會透過比對他們拍攝的大量照片、這些猴子的生物數據、他們從該地區其他物種身上採集的病毒樣本,來查明這場M痘疫情的動物源頭。
通常科學家會在疾病爆發幾週或幾個月後才開始研究,但因為這群烏黑白眉猴已經在受監測的狀態下,讓研究人員能夠明確地確定猴子體內發現的病毒,和可能致病動物(火足松鼠)體內發現的病毒基因吻合。
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亥姆霍茲研究所野生動物獸醫林德茲(Fabian Leendertz)說:「真是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事就這樣完美地接在一起了。」研究人員檢查了數百隻囓齒類動物和鼩鼱的屍體紀錄,尋找病毒感染的證據,並發現了一例:一隻在疫情爆發前不到三個月死亡的松鼠。
從過往記錄的影片中,他們看到猴子在吃松鼠,而小猴媽媽的糞便樣本顯示,牠吃過一隻松鼠。小猴媽媽的糞便樣本是第一個含有病毒DNA的樣本,牠的感染沒有症狀,但病毒在猴群中傳播了開來。
這項發現首次為非洲松鼠(rope squirrel)把病毒傳給靈長類動物提供了證據,不過研究成果尚未正式發表,目前還在等待同行評審,並在本月以預印本(Preprint,也稱未定稿本)的形式發表在《Nature Portfolio》期刊。
研究人員認為,非洲松鼠可能是M痘病毒的自然宿主,不過這個推測證據尚不足夠。喀麥隆巴斯德中心(Pasteur Center of Cameroon)的疾病生態學家朱西(Délia Doreen Djuicy)非洲松鼠可能是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只是跨物種感染鏈中的一個易感物種,她補充說,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非洲松鼠可以攜帶和傳播病毒但不會生病。
去年幫助發現了一種新的M痘病毒株、但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研究人員馬西里卡(Leandre Murhula Masirika)則表示,非洲松鼠最有可能是M痘病毒的自然宿主,他補充說:「我測試過的非洲松鼠都含有M痘抗體。而從歷史上看,非洲幾乎所有傳統型(Clade 1,第一分支)M痘病毒的爆發,都發生在人們常吃非洲松鼠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