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梅花鹿在南韓釀生態和農業災情 政府擬列“有害野生動物”進行雙軌管理

台灣民眾熟悉的梅花鹿,到了南韓卻變成難以控制的入侵物種。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記者/吳昱賢 綜合報導

曾作為觀賞動物引進的梅花鹿,如今卻在南韓成為難以控制的生態與農業危機來源。南韓環境部4月28日宣布,將修訂《野生生物保護與管理法施行規則》,預計在年內將梅花鹿正式列為「有害野生動物」,未來經地方政府核准後即可合法捕捉與撲殺,藉此控制其族群數量與對農作的危害。

同時,南韓政府也將於今年12月實施「白名單制度」,僅允許列入清單的900種野生動物進口、飼養與交易,以防堵外來種失控擴散。這兩項政策形成源頭控管與事後治理的雙軌路線,標誌著南韓對外來物種管理邁入制度化轉型。

根據南韓國立生態院2024年調查,南韓野生梅花鹿主要棲息於全羅南道的鞍馬島(안마도)與仁川掘業島(굴업도),光這兩座島上就棲息超過1100隻鹿群。僅鞍馬島一地,近五年農作物損失金額便高達1.6億韓元(約合新台幣359萬元),對島上200多名居民造成嚴重衝擊。

梅花鹿並非南韓原生物種,相信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讀者都對其不陌生。而自1960年代起,南韓從台灣、日本、中國大陸等地輸入梅花鹿,用於觀賞、養殖與鹿茸採收。由於外型可愛、性情溫馴,梅花鹿一度成為動物園與觀光農場的「吉祥物」。

然而1980年代後,部分地區出現管理疏失與野放情形,部分梅花鹿脫逃至野外。由於南韓自然環境缺乏狼與豹等天敵,加上梅花鹿繁殖力極強,導致野生族群迅速擴張,最終形成今日無法忽視的外來種生態危機。目前南韓全國並未公布完整梅花鹿族群數據,但根據2015年官方資料,全國野生梅花鹿已突破千隻,且族群仍持續擴大中。

野生梅花鹿不僅啃食農作物,更會大量取食林木果實與樹皮,導致自生植被枯死,進而破壞整體植群結構。牠們與原生種如水鹿、麂、山羊等競爭棲地與資源,對韓國原有生態造成重大壓力。 環境部指出,梅花鹿亦是帶有立克次體(Rickettsia)病原的蜱蟲宿主之一。若人類被叮咬,可能出現高燒、頭痛、肌肉痛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可能併發肺炎、致命併發症。據2024年採樣顯示,自鞍馬島、掘業島與首爾難知島採得的25份蜱蟲樣本中,有22份檢出對人具感染風險的病原體。

受梅花鹿困擾的居民反映強烈,多年來苦無有效解方。根據現行《畜牧法》與《動物保護法》,梅花鹿被視為家畜,禁止任意獵捕或宰殺。即使族群已完全野化,也缺乏法律依據進行控制。此次南韓政府宣布將梅花鹿列入「有害野生動物」,象徵政策重大轉向。修法完成後,民眾如遭受鹿群騷擾或農損,可經由地方政府申請進行調查與撲殺處理。

目前南韓已有野豬、喜鵲、野兔等18種動物被列入「有害野生動物」,梅花鹿將為第19種。環境部表示,制度修正將納入「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原則,盡可能以科學數據導向的方式進行族群控制。

此外,南韓政府也將同步推動「白名單制度」(백색목록제),預定於2025年12月正式實施,規範可被合法輸入、飼養與交易的野生動物種類。

根據環境部4月公告,白名單將限定為900個物種,涵蓋哺乳類9種、鳥類18種、爬蟲類664種及兩棲類209種,並將進行每年例行與必要時的滾動式檢討。 此制度原於2022年12月寫入《野生生物法》修法內容,目的在於防堵高風險動物輸入、減少潛在外來種災害及防疫漏洞。未來不在名單中的動物原則上不得進口或飼養,將成為杜絕野化外來種源頭的核心政策工具。

環境部也同步推動「野生動物飼養業許可制度」,規範擁有或販售20隻以上動物的業者,必須向地方政府登記並接受定期查核,防止非法買賣與棄養行為,強化飼主責任與監管力道。

其他報導

留言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