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歲少年尤維・阿格瓦(Yuvi Agarwal)帶著電子琴到收容所演奏。圖片來源/The Independent
記者/吳昱賢 綜合報導
提到音樂會,你腦袋中會浮現什麼畫面?觀眾席上充滿衣著整齊的紳士與女士,還是輕搖紅酒杯的人們?不過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最近有一場特殊的「音樂會」,觀眾是歪著頭的小狗、發出呼嚕聲的貓咪,還有一隻一邊搖尾巴一邊慢慢入睡的比特犬。這些觀眾雖然不會鼓掌,但他們用最純真的方式回應——打呼、舔臉、甚至咬耳朵。這就是12歲少年尤維・阿格瓦(Yuvi Agarwal)和他創立的「Wild Tunes」組織所帶來的魔法。
來自美國德州休士頓的尤維,是一位年紀輕輕卻資歷豐富的小鋼琴家。三歲開始彈琴,四歲就能熟練彈奏簡單旋律。他的第一位「觀眾」不是音樂老師,而是家中的黃金貴賓犬Bozo。每當他練習,Bozo總會安靜地趴下來,彷彿進入冥想狀態。這個觀察讓尤維萌生一個想法:如果Bozo會因音樂而放鬆,那收容所的動物們,是不是也能從音樂中獲得安慰?
於是,2023年,尤維創立了非營利組織「Wild Tunes」,專門招募音樂志工,到動物收容所為貓狗演奏。從披頭四(The Beatles)的〈Hey Jude〉到紅髮艾德(Ed Sheeran)的〈Perfect〉,不管動物們是否「懂音樂」,旋律都能跨越語言、物種,緩解牠們焦慮的心情。
目前,「Wild Tunes」已在休士頓、新澤西與丹佛的九間收容所展開計畫,志工人數已突破百位,從小朋友到專業音樂人都有參與。尤維會帶著手提電子琴,親自進到收容所表演。他說,許多動物一開始會興奮地搖尾巴,但隨著音樂漸進,牠們會慢慢安靜下來,甚至在幾分鐘內沉沉入睡。
他印象最深的是一隻名叫佩內洛普(Penelope)的救援犬。尤維笑著說:「她一開始連出來吃飯都不肯,但我彈了沒多久,牠竟然衝出來舔我整張臉,還輕咬我的耳朵。」
在丹佛,一位志工長笛演奏者莎拉・麥唐納(Sarah McDonner)也加入了「Wild Tunes」的行列。她在休士頓認識尤維,後來搬到丹佛後協助將這個計畫引進當地收容所。她曾為一歲的流浪拳師犬馬克斯(Max)演奏莫札特與巴哈,馬克斯在她吹奏高音時會歪著頭,好奇地聽著。莎拉說:「牠們雖然不懂音樂,但會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情緒。或許這是動物們難得的新鮮體驗。」

她補充,這樣的互動不只豐富動物的生活,更能提升領養機會,「開心、放鬆的動物,比緊張躲角落的,更容易被喜歡,也更容易被帶回家。」
音樂對人類的安撫效果早已被證實,但對動物是否同樣有效?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蘿莉・科根(Lori Kogan),也是美國心理學會人與動物互動委員會的主席,對此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研究。她指出,音樂確實可能對某些動物產生正面影響,但效果因情境、音量、音樂類型、節奏、犬種與經驗背景而異。
她說道:「我們常常想要簡單的答案,好比『音樂讓狗冷靜』,但其實複雜得多。」她建議,飼主或收容所可以用個案方式試驗——只要發現動物因音樂變得放鬆,就是一種有價值的環境豐富化方案。
對志工們來說,「Wild Tunes」不僅是幫助動物的公益活動,也是一次獨特的舞台經驗。尤維說:「對許多學音樂的小朋友來說,這是他們第一次面對觀眾。但這些觀眾完全不會批評你,最多就是哈欠一個,或者舔你一口。這可以大大提升信心,而且超療癒。」
影片:https://youtu.be/Ha3QSblYQ2c
丹佛動物收容所所長梅蘭妮・索博爾(Melanie Sobel)表示,自疫情後,棄養動物的數量飆升,截至2025年5月,該所已有超過1120起主人棄養個案,比去年同期暴增241%。目前館內動物數達220隻,是近年最高峰。索博爾說:「當收容量接近上限時,壓力不只來自動物,也會轉嫁到工作人員身上。音樂不只是讓動物放鬆,也讓我們的心有了片刻喘息。音樂的確是溫柔而強大的輔助工具。」
尤維希望,「Wild Tunes」能夠拓展至美國更多城市,甚至走向國際。「有時候,我們不能幫牠們找到家,但我們可以讓牠們在等待中,不那麼孤單。」這位12歲的小男孩,沒有高聲吶喊的口號,只有一台電子琴、一雙認真的小手,還有一顆相信『音樂能讓世界更好』的心。在他的琴聲中,那些等待的生命不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