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昱賢 綜合報導
在氣候危機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用昆蟲取代肉類」成為環境永續飲食的一項熱門倡議。然而,最新研究卻指出,這項希望可能難以實現,原因不在於技術瓶頸,而是人們普遍無法克服對昆蟲的厭惡與排斥。儘管昆蟲養殖對地球造成的負擔遠低於傳統畜牧業,但這場飲食革命在文化心理層面就已面臨嚴重阻力。
這份刊登於《自然—永續農業》(npj Sustainable Agriculture)期刊的研究,由昆蟲研究院(Insect Institute)執行長克魯梅特(Dustin Crummett)與團隊共同完成。研究指出,雖然包括蟋蟀、蚱蜢與螞蟻等昆蟲,在飼料轉化率、水資源利用與碳排放上都明顯優於牛、豬、羊等傳統肉類,但由於多數人對「吃蟲」的生理與心理反應極為負面,實際推動的效果非常有限。
研究回顧了多項歐美地區的民調,發現有超過九成受訪者願意嘗試植物性肉品,但僅有約兩成會考慮將昆蟲納入日常飲食。儘管昆蟲被視為環境友善的蛋白來源,這樣的反差顯示出文化障礙的重要性。克魯梅特認為,人們對昆蟲的排斥深植於文化與生理層面,並非只靠道德說教或環保訴求就能改變。他指出,雖然市面上已有昆蟲蛋白棒或麵包等產品問世,但這些產品的接受度與普及率仍遠遠落後於植物性替代肉品。
除了消費者心理,產業經濟也是一大挑戰。目前多數相關企業已將昆蟲養殖應用於動物飼料領域,而非針對人類消費開發新產品。即使是在部分有吃蟲傳統的國家,昆蟲食品的市場規模仍相當有限。克魯梅特指出,與其投注大量資源推動一個社會接受度極低的替代方案,不如將焦點轉向更可行的選項,例如植物性飲食。
事實上,丹麥政府早在2023年就開始積極推動減少肉類消費,並強化植物性食品的供應鏈。當時該國農業與食品部長雅各布・詹森(Jacob Jensen)明確表示,若要降低農業對氣候的衝擊,就必須讓全民朝植物性飲食靠攏。這樣的政策方向,也提供了一個相對務實的飲食轉型策略:不是要人們強迫接受陌生甚至令人反感的食材,而是從現有飲食習慣出發,改善口感、價格與便利性,讓永續飲食成為大眾「願意選擇」的選項。
除了環境與文化層面的討論,也有人開始關注昆蟲養殖所引發的倫理問題。雖然多數國家尚未將昆蟲納入動物保護法規範,但已有部分學界聲音質疑,若昆蟲也具備基本感知能力,是否應重新思考大規模養殖的道德基礎。
克魯梅特強調,這份研究並非否定昆蟲作為永續飲食選項的潛力,而是提醒我們必須面對現實,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文化與心理結構。真正能夠推動改變的,不是話術與倡議,而是讓永續的選擇變得「好吃、便宜又方便」。與其高喊「吃蟲救地球」,不如先從改善植物性飲食的可得性與美味度開始,才能有機會真正翻轉全球對動物性蛋白的依賴。